活動圖片  
北京法源寺

 

法源寺,又稱憫忠寺,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附近教子胡同的南端,是北京城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佛寺。寺內珍藏了大量佛經、佛像和石刻,目前為中國佛學院和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的所在地。
 
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詔令於幽州城內建寺,以悼念在東征高句麗戰爭中陣亡的將士。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佛寺建成,武則天賜名為憫忠寺。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史思明先後在寺內東南角和西南角造塔立碑,寺院一度改名為順天寺。代幽州發生大地震,憫忠寺幾乎完全被毀,後進行了修復。金代時曾是女真人進士的考場,宋欽宗被擄後也在寺中囚禁過一段時間。初寺院毀於戰火,明正統二年(1437年)重建後更名為崇福寺。雍正十二年(1734年)進行了大修,並賜名為法源寺。此後的乾隆年間(1778-1780年)又有過較大修整,乾隆帝在大修完工後親臨法源寺,贈送了「法海真源」牌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了多次修葺,1956年更將中國佛學院設在這裡。文化大革命時,寺院遭到嚴重破壞,建築、碑刻、佛像、藏經等大量被毀,直到1978年才恢復其宗教用途,並於次年建立了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
 

法源寺位於北京西南隅,為北京古城內唯一的古佛寺。

山門的石獅,雄健剛勁。

進寺之後,遙望天王殿

右邊為鐘樓

左面為鼓樓

天王殿前的大銅香爐

天王殿前銅獅像,別具風格

此為天王殿前的另一只銅獅子。

從天王殿前回望山門。

殿旁的石碑,記載歷代佛寺興衰重建事蹟。

不同時代的石碑,矗立在大雄寶殿前兩旁。

明代正統年間被賜名為「崇福寺」,有碑為記。

此為明代重建崇福寺碑記,記載當年重建情況。

天王殿前

天王殿內供奉著四大王天像

此銅製韋馱菩薩像與真人一般高,乃明代製品。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內高高懸掛著由乾隆皇所寫的「法海真源」匾額。

大雄寶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佛

殿內亦安放有銅鐘一具。

據銅鐘上刻字所示,此鐘為大明嘉靖年間所製

殿內怖置莊嚴有緻,掛滿經幡。

中間更高掛著六角宮燈。

此寺最初稱為憫忠寺,為唐太宗為追荐當年東征陣亡將士而立寺並命名。

自此寺改名為「法源寺」後,另設「憫忠閣」以紀念。

毗盧殿內供奉著毗盧遮那佛像。

殿外設有石碑,刻上達摩像,乃明代所刻。

冬日陽光溫暖,適宜曬曬靴子。

巨型玉海,乃是清代乾隆皇所製,移於此處。

玉海周圍雕滿海水花紋、山龍海馬、八寶等物。其石座更是元代之遺物。

適值午齋時分,僧人陸續抵達齋堂進膳。

寺內供奉有高柱佛菩薩名號牌。

古植物枯後仍留於原處,漸亦成為古物。

此小玉池亦是古代寶物

 

法源寺內古樹參天

飛簷上已安置有防雷針,以保安全。

寺內深處

門廊迂迴曲折

後院正在裝修施工。

裝飾工程平面圖

邊朝暉壁畫研究室,設於寺內廣場旁。

寺內禪堂,給寺僧坐禪之用。

 

 

 

客堂

韋馱殿

法源寺乃中國佛學院所在地

法源寺流通處

法源法大門平日冷冷清清,一片清淨景像。

門外設有公園,供本地市民休憩。

一片長長的影牆,將法源寺與門前的公園分隔開來。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