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菩薩乘與聲聞乘
作者:親嚴
發布時間:2012/5/18
 
 
 
 
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印度釋迦牟尼所創立,當時佛陀教示弟子,主要以解脫為最終目的,因此教團並沒有派系之分。由佛陀所教示的弟子一般稱為聲聞弟子。但在佛陀入滅之後,經過時代、思想的轉變,教團的多次分裂發展,遂有部派佛教的時期,乃至後來出現了菩薩乘思想,與各聲聞部派思想分途發展,形成了佛教中二乘的對立現象。現試就菩薩乘思想及與聲聞乘思想的分別,作一概括性的討論。
 
二乘思想的產生
 
所謂「乘」者,有「道路」、「事業」的意思。傳統以「乘」譬喻為車乘,即以能運載眾生從生死流轉的煩惱境到達清靜的解脫境界,而此運載的工具,就是教法,故「乘」又指教法。既然佛陀教化眾生,並無派系之分,那麼,為何後來又產生不同乘的名稱呢?要了解這個問題,不能不從佛教歷史上來看。原來佛陀在世時,以解說「苦」及「苦滅」為主,因此佛陀多以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教化弟子,弟子由聽聞佛陀說法而得解脫果者,稱為「聲聞弟子」。此時的佛弟子著重依教法修行,以解脫為目的。及至佛滅後幾百年間,佛弟子因教義口口相傳,各自不同的對佛所說的法加以研究、傳承而引起差異,因而教團先分裂成上座部及大眾部,後再分裂成二十部派。各部執自派為是而排拒他派,逐漸脫離了佛陀的原意而沉溺於戒律、法理、文字上的爭執。各部派的紛爭亦大大影響了佛教在當時社會上的弘揚。
 
有部份佛弟子,見到若是這種情形繼續下的話,佛教將會面臨衰竭的危機,所以意欲復原於佛陀的創教精神。另一方面,很多佛弟子對佛陀的人格及行為懷念不已,於是陸續產生了很多佛陀的本生故事,敘述佛陀前多生經修行乃至成佛的偉大行為。此等佛弟子由於懷念佛陀,因而意欲以佛陀本身為榜樣,實踐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的菩薩階段所作的種種善行,以期最終亦能得證佛果。於是意向於行菩薩道的菩薩乘佛教慢慢形成。他們為了實現菩薩行的理想,不再以成就阿羅漢為目的,而直接朝向成佛的最終目標。
 
由於這些佛弟子欲以佛陀為榜樣,主張回復根本佛教的精神時,他們對於當時傳統的眾多部派不得不大聲疾呼,意圖喚起其他人的共鳴。於是對當時傳統的部派思想進行批評,彈劾各部派的主張,更認定他們是祇顧自己,不理會眾生的「自了漢」。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於是對當時各部派貶予「小乘」的名稱,而自己則稱為「大乘」。由是,大乘思想逐漸興起,經典陸續結集出來。當時各聲聞部派為了抗衡大乘思想,亦提出了「大乘非佛說」的說法,並認為大乘思想並不是佛金口所說的法,於是出現了二乘對立的情況。後來龍樹菩薩及無著菩薩等相繼而起,弘揚大乘般若思想及唯識思想,確立了大乘思想在佛教中的主流地位。
 
二乘的分別比較
 
由於菩薩乘思想是從聲聞部派思想反省而產生的,所以處處以改革原有的聲聞思想為主。一般來說,二乘可以從下列比較中見其各自的特色:
 
二乘名稱
菩薩乘
聲聞乘
修行目標
成佛
成阿羅漢
修行階段
十地菩薩
四果四向
修行方向
以度眾為主的菩薩道
以修行為主的解脫道
修行綱目
六波羅密、四攝、四無量心
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
佛陀地位
教主
老師
佛陀觀
將佛提升到宗教崇拜對象的層面,使具有三身、四智、十力、四無畏等力量。此外還有十方三世無量的佛陀。
保留了歷史的看法,認為只有釋迦牟尼佛。
 
二乘的異同
 
若從二乘各自的內容來看,則不論在修行的目標、階段、綱目方面,都看到兩者的不同處。在修行方向方面,菩薩乘著重在外向度眾的菩薩行,而聲聞乘則注重內向個人修行的解脫道。二者可說是反映出佛教的部分特色。至於對佛陀的看法,二乘的佛陀觀更反映出二乘對於釋迦牟尼不同地位的差異。
 
不過若從解脫的立場上看,若以龍樹菩薩的說法,則二乘的解脫觀並沒有特別的不同,即是說能破除生死根本的自性執見就能得徹底解脫。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法品中說:「若無有我者,何得有我所!滅我我所故,名得無我智。」這即是說,若能徹底破除「我執」時,應該同時亦沒有我所(法)的執著。所以不能說阿羅漢只破「人空」,菩薩才能破「法空」。此外,在《雜阿含經》第75經中,說及佛陀與慧解脫阿羅漢之分別時,佛亦說出了佛陀是無師自覺,自行通達無上菩提;阿羅漢則是聲聞弟子,從如來教授而得法,二者並沒有解脫上之不同,所以有謂佛亦是大阿羅漢的說法。
 
若更從緣起的角度來看,則世界上一切人與人、人與事、自與他等,都是互相關連影響著、大家都是息息相關,不能獨自脫離一切外緣而存在的。因此也不能說有一個「純粹利他」的菩薩,亦不能說有一個「完全自了」的阿羅漢,所以單獨任何一說都是離開了「緣起」的偏頗之言呢。
 
結語
 
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差不多一開始就是二乘經典一同傳入翻譯。從中國固有的人文特性來看,大乘佛教較能適合中國社會的要求,所以聲聞佛教的思想所早便被中國思想界排斥,獨興大乘思想,並且發展而成為八大宗派,發展出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早期的原始佛教經典則因被劃分為小乘經典,以致甚少人進行研究。另一方面,聲聞乘的上座部佛教自阿育王時代傳入了斯里蘭卡後,便一直流傳下來,直至近代仍然保存著較為原始的面貌,形成了南傳佛教的一大系統。
 
我們要知道,菩薩乘思想亦是脫胎自原始的佛典,若能將原始佛典如四阿含經等加以研究,則應更能體會出佛陀的根本精神,以及後來大乘思想的發展原因。再從二乘的比較上看,我們不難看到,在菩薩乘思想興起的初期,由於面對著眾說紛紜的聲聞乘各部派思想,所以不得不對當時傳統教派大加批評,以期統一佛教紛亂的局面。因此我們若能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及思想概況後,便會覺得現今不必再在二乘的問題上引起褒貶的爭執。對於現時流傳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的南傳佛教,我們不應該再用帶有貶義的「小乘」名稱來稱呼他們,而應該較客觀地稱他們為「南傳上座部佛教」。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應該反過頭來否定大乘思想,認為大乘「非佛說」。我們要以三法印來作為佛法之標誌,若符合佛陀的解脫精神的,便應尊之為佛法。
 
我們更應該感謝南傳上座部佛教保存了較為原始佛典的資料,讓現代的學者也可以透過它們,去研究早期佛教的面貌。在客觀地研究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北傳菩薩乘佛教的異同上,結合二乘思想的內容,將更能令我們把佛教的根本精神發揚,使貢獻於現今的社會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