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正觀無常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12/6/1
 
   
生命,便是意味著無奈。我們有著這個生命,便無可避免地面對著不斷的變化,種種問題接踵而來:生離、死別、疾病、衰老、怨恨、期待、失望、憂慮、恐懼等情況陸續出現,最後更要面對著自身死亡的威脅。這些困擾,如影隨形,揮之不去,閑時不見,驟然即來,似無徵兆,卻難避免,如何解除這種種憂、悲、惱、苦呢?佛陀教我們「正觀無常」,便是一個對治煩惱,繼而解脫煩惱的方法。
 
雜阿含第一無常經
 
「無常」是佛教的第一法印,佛陀在四十五年的說法中,處處皆見到他以無常來教示弟子。無論在《雜阿含經‧第一經》的說法,以至最後在《長阿含經‧遊行經》記載佛陀臨終時的說法,都是述說著無常的教誨,這標示著無常的法印在佛法中是何等重要,我們要學習佛法,首先便應該學習正觀無常。
我們現試從《雜阿含經‧第一經》的內容來看看佛陀如何教示正觀無常的道理:
 
《雜阿含經‧第一經》(無常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現首先將這篇經文語譯如下:「這是我所聽聞到的說法:當時,佛陀安止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陀在那時告訴諸比丘:當我們如實地直觀我們的色身,從直觀中洞察到色身的變化、如實地見到無常的色身是無常的,這個善巧的觀察就是正觀,這是我們直接洞察到身體的實相,由正觀而對色身生起厭離,厭離即對色身不再依戀,於是對身軀之喜愛消除,對身軀的貪欲心亦會消除,由喜盡則貪盡,於是不再執著色身。繼而觀察感受、想像、意志、了別等心理作用,盡皆洞察其無常就是無常的,於是對身心五蘊的喜貪俱盡除,這樣的話便稱之為心意的徹底解脫。
 
就像這樣,所謂心意解脫者,即是能夠自我確證:令到我執生起的條件已經盡除,脫離欲貪的清淨行為已經建立,趣向解脫的修行都已完成,確定知道已經解脫,將來也不會再生起我執煩惱了。
 
如這樣觀察五蘊無常一樣,繼而觀察五蘊是苦、五蘊是空、五蘊非我等亦是這樣的觀察。眾比丘聽聞佛陀所說之後,滿心歡喜而依之奉行。」
 
無常的三重意義
 
我們如何理解「無常」呢?在佛教對無常的解釋中,無常通常是有著幾個意義的。首先,無常就是指出「變化」的意義,事物是不斷流轉,無有停息,其中找不到有絲毫停留的跡象,亦找不到有固定的元素存在,因此說無常即變化。
 
「無常」的第二個意義便是指出這個變化是會依著一個軌跡前進,這便是終會趣向於壞滅,事物是必然地朝著壞滅方向前進,人與物如是,必循著「生、住、異、滅」的方向前進;世間亦如是,也循著「成、住、壞、空」的途徑,直至一個循環再循環,無有停息。因此佛家說這壞滅便是「苦」,所以進一步便說「無常故苦」,既然無常故壞滅,此中何來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呢?因此佛家便說「苦故非我」,沒有固定不變的我,又何來我所擁有的東西呢?我們若明白這個道理,便不應執著這個身軀,不應執著人世間的種種人際關係、感情關係,於是放開懷抱,面對世間種種情況,學習去除對世間人事的種種執見。
 
我們要了解無常的第三個意義,便是要明白事物的變化並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背後有著一定的規律,這個規律在佛家稱之為「緣起」,事物的出現、變化、消失並非無緣無故,而是它是因應著一定的條件配合而組成,當眾多條件轉變或消失時,事物便會循之而變化、消失。我們見到月圓月缺、花開花謝、流水落花、生老病死,無不是隨著無數的因緣條件而轉變,背後又何來有固定的因素呢,但我們卻對之起種種執見,於是見到春花秋月,便起情懷感觸;經歷生離死別,便起悲情惱亂,如此輾轉而起迷執,煩惱便無有出期了。佛陀教示我們要解脫生命的憂悲惱苦,便要學習正觀世間無常,由此進而進至心意解脫。
 
正觀無常的道路
 
我們如何能夠如實地觀察到色身的無常呢?如何能夠放開對身心五蘊的依戀呢?佛陀在他的教示中,以戒定慧來說明修學的次弟,而在定慧的修習中,佛陀教示著從色身入手,從「觀察無常的色身為無常」,這便是如實的直觀,這種觀察的方式,即是「觀身如身念住」的方法,這是在禪修過程中,練習將心念放在當下的一刻,不思前念,不想後念,使心念不會停留在過去未來,如實地活在當下,這即是佛陀所教示的「四念處」。
 
佛陀教示弟子,在定慧修習的過程上,首先對色身作如實地觀察,由觀察色身之變化,從接觸的當下,如實地觀察身軀的變化,這便稱之為「身念處」,身念處可以驅除我們對身軀清淨的執見;進而觀察感愛的變化,以「受念處」訓練心念,由此而驅除對樂受的執著;再進一步,則反觀心念對外界的反應,洞察心念的變化,這稱之為「心念處」,心念處可以驅除我們對心念是常恆的看法;最後達到念念對一切境界皆能如實見到其瞬間生滅的流轉,這稱之為「法念住」,這可以驅除我們對一切概念的固定執見。由此進而達至心意的解脫,擺脫對一切生命的憂悲惱苦的種種執見,達至徹底的解脫。
 
由此可見,正觀無常的教義是多麼的重要,亦是修行解脫的第一步,佛陀為了我們學習修行解脫道,因而指出一條明確的道路,這就是從觀身無常開始,這猶如醫治眾生煩惱熱病的一貼清涼藥方,我們不要等閒而視之,而是要反覆練習,從觀察無常的身心為無常開始,由此踏上修行解脫的道路。
 
學習無常的精神
 
佛陀為何這樣重視無常的論說呢?若從眾生的執見來看,一般人最容易執持的,便是期望有一個持久強壯的身軀、一段段不變的親屬關係,甚至有一個永恆的生命,這些都反映出一般人有著「常」的執見,於是將周圍的人與事都期望不變化,期待永久保持,但往往事與願違,生命不如意的問題始終會出現,到頭來便悲痛莫名,不能自持。
 
佛陀針對著這些對「常」的執見,於是便提出「無常」的教說。佛陀教示我們從自身開始觀察,這就是因為變化是身體上較容易呈現的現象,雖然變化很微細,但是我們仍能觀察得到的,後來佛陀教示弟子從觀呼吸開始練習,這更能說明我們的出入息所出現不斷變化的現象,是最容易觀察到的,身體也是凡夫執著的起點。從佛陀教我們觀察自身開始,進而學習觀察內心種種感受、心念等,由粗入幼、由易而難,循序漸進,我們亦能循之而學習其中道理。
 
我們如何從佛陀說無常的教示學習到他的精神呢?佛陀這個無常教示可說有以下的用意:
 
1. 放開對身心的執著,以至不要執著自我及我所擁有的東西。
 
2. 從觀察身心變化,學習不斷反省反思反觀,身心一切現象皆有可能出現,我們是不能逆料的,從而引發趣向解脫的逼切求道心。
 
3. 在修行的過程上,不要執著有「常」,更不要執著有「無常」。常是一端,無常是另一端,我們只需看事物的生滅流轉過程的當下,由此解脫執見便了,千萬不要再執著有一個「無常」的見地,否則祇會落於另一邊的執見而已。
 
4. 明白事物的變化一方面可以從好變為壞,另一方面亦可以從壞變為好。祇要我們透過不懈的努力,加上其他可觀察到的因素配合,理想亦可以實現。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