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旁觀因果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09/1/1

 

清代名人袁枚的《子不語》中記述了以下的一個故事:
 
常州有一名秀才馬士麟,小時候跟隨父親在住宅的北樓讀書。樓上的窗戶正對著對面街屋主人賣菊老人王老頭屋後花園的露台。某日凌晨,天色微明,馬士麟起床後站在窗邊遠望,看見王老頭正在露台上澆完菊花,正準備下去時,有一個擔糞者卻擔著兩桶糞想要上來,大概是想幫他澆花。但王老頭卻加以拒絕,擔糞者則執意要上去,兩個人在台坡上推擠。由於午夜剛下過雨,台滑坡陡,擔糞者竟失足跌落台坡下。王老頭連忙過去攙扶,只見兩個桶壓著他的胸膛,兩腳伸直,已經一命嗚呼。
 
王老頭見狀甚駭,但卻默不作聲,悄悄打開後門,拉著死者雙腿,拖到河邊,再將兩個糞桶放在屍體旁邊,然後回家關上後門,若無其事地睡覺去。
 
馬士麟當時雖然年幼,但亦知人命關天,不能隨便說話,遂也悄悄關上窗戶。不久,天色大亮,聽到外面人聲吵雜,大家紛傳河邊死了一個人。到了中午,武進縣知縣鳴鑼抵達現場,仵作驗屍說是查無傷痕,斷定是挑糞者自己失足跌死。知縣詢問鄰人,大家都回答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知縣命人收屍,貼出告示要人來認屍領回。
 
九年後,馬士麟二十一歲,入學成了生員。因為父親亡故,家裡貧窮,於是又回到幼年讀書的北樓開館授徒,並很早起來溫習。有一天,他起床後,如常打開窗戶遠眺,忽看到前面巷子裡,好像有人挑著兩個桶子緩緩而來,他仔細一瞧,竟是九年前死去的擔糞者。他心中大驚,以為是要來找王老頭報仇的。但擔糞者在走過王家門前時卻不停留,仍繼續向前走了幾十步,進入一戶李姓人家中。
 
李家頗為富有,也是馬家的近鄰,馬士麟心中生疑。於是下樓尾隨之,到了李家門口,正好李家老管家匆匆出來,對他說:「我家娘子快要生孩子了,我去叫接生婆。」馬士麟問他:「有見到一個擔桶人進來嗎?」老頭說:「沒有。」話沒說完,屋裡又有女僕出來說:「不用去找接生婆了,娘子已生了一個小公子。」馬士麟方明白這是擔糞者前來托生的,但他暗地奇怪,擔糞者為何修得這福分,投生於李家?於是他便留心觀察李家孩子有甚麼舉止。
 
又過了七年,李家兒子已經漸漸長大,平日不喜歡讀書,卻愛養禽鳥。而王老頭也八十多歲了,不但健康如昔,喜愛菊花更甚。一天早上,馬士麟如往常一樣早起靠窗眺望,又看到王老頭走上露台澆菊花,李家兒子也早起,在自家樓上放鴿子。突然間,有十幾只鴿子飛到王老頭花台的欄杆上,小孩子擔心鴿子飛走,於是連連呼叫,鴿子卻不為所動,於是他拿起一塊小石子投擲過去,結果誤中王老頭,老頭子吃了一驚,失足跌下台階,許久都沒有爬起來。馬士麟在窗口細看,見他兩足伸直,動也不動了。
 
李家小孩見狀大驚,但卻默不作聲,悄悄地關上樓上窗戶,下樓去了。不久,天色大亮,王老頭的子孫到花台上找爺爺,見他已氣絕身亡,料想是失足跌死,於是悲傷地將他入殮。
 
這故事的結論說,擔糞人跟王老頭之間的報應是如此巧妙,如此公平,但當事人卻彼此都不知道,而由馬君在旁觀得清清楚楚;故天下事情之吉凶禍福,應各有來歷,並無絲毫差錯,可惜當事人不知,亦無有旁觀者也。
 
中國古代三世因果的故事,非常之多,內容亦十分吸引,訴說著社會上的種種因果報應不爽的道理,並由此而建立起行善積福的道德觀念,使社會安定,民心向善。可惜因果卻是最不可思議的,不僅當事人不能知曉、不能控制,連旁人也是不能觀察到,只是事後孔明般得悉而增添枝葉的。這個故事中的馬君,可以從旁觀察到整個事件,好像說出因果道理之不昧。但世間人與事的複雜性,往往遠超想像,在無限的時空交錯之間,對事情的始末,確實難於事前得悉,亦難於想像得到。這個故事的真確性亦不能驗證,很難用現代的科學眼光去證明當時馬士麟所見到的挑糞者亡魂這個感官經驗的真實性。
 
實際上,若引用這類的故事來建立佛家的三世因果的話,很容易便會出現漏洞及引生問題,因為這些故事很易會令人聯想起有一個固定不變的靈魂,從此生投生於他生,而其神識卻不變化,由此而落入常見及我見。這與佛陀常常標示著「無常」及「無我」的精神有著本質上的矛盾,亦受到後來大乘佛教所反對。
 
龍樹在《中論‧觀業品第七》說:「若諸世間業,從於煩惱生,是煩惱非實,業當何有實?諸煩惱及業,是說身因緣,煩惱諸業空,何況於諸身?」世間的一切業行皆由煩惱而生,而煩惱本無實自性,因此業何來有實在呢?而假若說我們的根身是由業果而來的話,既然業與煩惱皆空無自性,那麼這個身軀又何得而有實呢?
 
佛陀的基本精神並不是要解釋世間的現象,如果這樣的話,佛陀便只能成為一名科學家或理論家而已。佛陀之成為人天覺者,是因為他如實地覺察到一切法之無實自性,破除一切執見,由此而解脫生命中煩惱的纏繞。他更以此來教示眾生,使大眾皆能依之而行,解脫自身的煩惱。因此,如何達致解脫,才是佛陀的基本精神之所在。由此觀之,古代佛典很多是不能從歷史的真實性方面來考證,我們只能從經典的背後找尋出其象徵意義,並從中而帶出對破除執見、解脫煩惱方面的啟示而已。
 
至於這個旁觀因果的故事,其實可以啟發我們如何去冷靜地看待周圍的事物。們凡夫在生活中,往往受著世間眾多因緣的限制而不自知,不只對外界事物視而不見,甚至連自己的行為、心理狀態也不能知悉。透過這個故事所帶出的象徵意義,我們從自己日常生活中應該多從起心動念處觀察,將自己作為因果的旁觀者來觀察。明白到我們很多念頭是念而不覺,更由此引起煩惱擾亂而不自知。心念中的不同念頭,就好像是故事中的王老頭與李家小兒一樣,做了行為也不覺察到,於是混沌下去,隨波逐流,隨業而轉。馬士麟卻像我們的覺察力,如果像馬君一樣,在生活中細觀自身行為的過程,及對外間對象的觸處,從而見到自己起心動念的情況,慢慢地對它從旁觀察,便會覺察到事情的來龍去脈,於是便不會容易受其困擾。
 
龍樹菩薩在《中論‧觀涅槃品》說過:「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在千絲萬縷的因緣條件中,清楚觀察到它的來龍去脈,不受到它們的困擾而引生擾亂,亦不執取它,這便稱為解脫了。解脫並不是沒有了因緣果報,而是從因緣果報中超越,不再受其束縛,明白佛陀在《雜阿含經》所說的「有業報而無作者」一樣。若知道要承受,便承擔下來,不找藉口逃避,亦不盲目依從,活在當下,不生惱亂執見。
 

我們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若能作一個旁觀者,得將自家的身、受、心、法如實地觀察。這樣,又何來煩惱呢?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