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生命真的是多姿多采,過程中充滿著「苦痛」與「喜悅」的交集。有些人說:「人生是苦」,但亦有人說:「活著就是喜悅」。總之,生活中有苦亦有樂。佛家說學佛之目的是「離苦得樂」,但如何能夠離苦得樂呢?綜觀生命的喜悅,可以分為幾個層次來探討:
(一)欲樂的喜悅
每個人一生下來,便會追求著感官的滿足,從眼觀美色、耳聽和聲、鼻嗅香氣、舌嘗美味、身觸柔滑,便會感覺得舒暢愉悅,得到極暢快的感受。由感官的滿足喜悅,令我們在生活中總是追逐希求,吃喝玩樂,樂此不疲。
(二)感情的喜悅
在感官的喜悅再進一層,便可以進到感情的喜悅,親人相聚,夫妻相愛和諧,家庭和睦,朋友相交,志趣相投,酒逢知己千杯少,家和萬事興,貧窮亦快樂。在這個環境下,感官的滿足已經不及感情的喜悅那麼的重要。
(三)藝術的喜悅
再進一步來看,縱然沒有美酒美食,亦沒有知己相伴,但能讀一首好詩,看一幅古畫,欣賞古今藝術名品,從中亦得到心靈的滿足喜悅。很多人喜獨居於山林靜處、小溪流水、湖光山色,閒來書法寫畫一番,亦可從藝術境界中,得到靜謐的舒暢喜悅。
(四)禪定的喜悅
當然感官的喜悅不能長久,感情的喜悅亦會隨著相愛別離而淡化,很多人向內追求心靈的穩定安寧,於是從禪定中尋找,隨著內心意志的訓練,心境逐漸進入不同程度的安穩專注的愉悅境界,得到禪定的喜悅。
(五)解脫的喜悅
佛家的修行目標當然不只是在感官上、情感上、藝術上,甚至是禪定上的悅樂,在佛家看來,這都是應該捨棄的。修行人所追求的,應該是解脫的喜悅。佛家以戒定慧三學來作為學道的歷程,從戒而定而最終得到般若智慧,以達至徹底解脫。這個解脫法樂才是我們佛教徒最終所期望的。
從這層層升進的路向來理解,我們應該將生命中的喜悅逐漸超升,從超越欲樂的喜悅、情感的喜悅、藝術的喜悅,繼而超越禪定的喜悅,進至最後解脫的喜悅,這才是真正生命的喜悅。當然,超越它們並不是否定它們的存在,亦不是抗拒它們的出現,而是我們在處於下層的喜悅時,能夠念念分明,不會沉醉其中,從不執著它們而從中超升,有亦可,無亦可,這才是我們應處的態度吧。
再從另一角度來看,其實「解脫」本身便是標誌著我們離開了「苦」與「樂」的纏擾,真正的到達清醒、寧靜、安穩、祥和的究竟境界。
大家不妨反省一下,我們現時還停留在哪層的喜悅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