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你還要找甚麼書?
作者:火宅人
發布時間:2009/5/18
 
 
 
自少喜歡看書,在出來社會工作後,有餘錢便跑去買書,於是買了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書籍放在家裡。閒來東翻西找,自得其樂。後來開始研究佛典,開始購買佛教的經典及現代學者著作回家。每聽到老師們及同修們說甚麼書好的時候,便千方百計地去找來購下,放在家中,留待他日細看。日積月累,看書速度當然比不上買書的速度,終至家中藏書堆滿各處,寸步難行,十之八九還未看過,總想等將來有時間才看吧。
 
數年前,有一天,忽發奇想,如果家中突然失火,假若我只能拿一本書逃出火場的話,我應該取哪本書呢?
 
於是開始思考,想了一連串的問題:哪本書的資料最多?哪本書最耐看?哪本書的意境最高?哪本書最有價值?哪本書的著者最有名?哪本書的啟發最大?哪本書更能表達佛陀的本懷?哪本書能將佛教的根本精神表達出來?哪本書更符合自己身份,拿出來不會被人譏笑淺薄?
 
最初想到的是,選取一本有關佛教史的書吧,因為佛教發展歷史是了解佛教不可缺少的資料,如果不了解佛教發展的歷史的話,很多佛教觀念的來龍去脈便不會知曉,佛教的情況便不知道其所以然了。那麼,是應該取印度的佛教史,抑或是中國的佛教史呢?印度佛教史可以反映佛教在印度的發展情況,但中國佛教史又似乎更與現時所學的有切身關係。其他地區的佛教發展又如何?如果要選擇一本佛教史的著作的話,哪位教授撰寫的佛教史研究是最好的呢?
 
繼而又考慮到,佛教史書籍哪有佛教義理的價值高!應該找一些有關佛教義理的書本吧。大乘佛教義理中,公認是中觀佛教所展現的境界最高,但中觀也是最難明白的,古今中外的學者大德撰寫了不少有關中觀思想的典籍,我應該拿哪本中觀的書呢?是拿一本中觀入門書呢?抑或是深入研究中觀的書呢?哪位中外學者對中觀思想演繹得透徹呢?
 
既然中觀思想是那麼抽象,難於明白的話,從深一層地去看,學佛的根本是學習佛陀的言行,而原始佛教是最能反映佛陀當時的佛教面貌,那麼,是不是應該拿一本有關原始佛教的書本更有價值呢?原始佛教是佛法的根本,有關原始佛教的經典當然是看四阿含經,但四部阿含的份量又那麼大,那便要選更根本的典籍了。於是想到,《雜阿含經》是根本佛典中的根本,是不是應該找一本《雜阿含經》逃離火場呢?《雜阿含經》經文那樣龐雜,內容也不容易解釋啊,那麼是否取一本《雜阿含經選集》會更好呢?
 
噢!與其研究原始佛教的《雜阿含經》,倒不如找一本有關原始佛教靜坐的書本吧,因為佛教更強調的是修行啊!靜坐是修行過程中最重要的訓練了,就找一本靜坐的書籍好了。但,坊間有關禪修的書籍原來也是十分多,學習禪修的法門也不少,每一套法門皆有他們的各自特色。那麼,哪套靜坐法是最好呢?哪位禪師的解釋最清楚呢?哪套禪法更適合我的需求?哪本禪修的書籍更能滿足我的學習呢?
 
想來想去,始終拿不定主意,要挑選哪一本書籍逃離火場是最適當的。於是跑去跟同修們討論,大家往返爭辯,各說各話,各自有一番偉論,多根據自己的喜好來選擇自己所愛好的書籍,最後也沒有一個共識。
 
這個問題於是一直埋藏在心底,未有結論,過了幾年,一個偶然的機緣下,突然領悟到,既然家中失火,要拿書本的話,當然不能到處找書,是不是應該取最近出口的那一本書呢?
 
啊,好像恍然大悟,是了,最近火場出口的一本,便是我要拿的書了。若大火臨頭,根本沒有時間給你去考慮、計度,去找這本、那本書呢。若還要跑進書房找書的話,肯定會被燒死了!
終於鬆了一口氣,似乎解決了長久以來的問題。
 
於是將這個問題和心目中的答案,呈給老師印可,滿以為可以得到讚賞。怎料老師劈頭便是一句:
 
「大火臨頭,逃命要緊,你還要找甚麼書?」
 
《法華經》譬喻品中,有一個譬喻,說到有一間大宅失火,宅主人雖然得脫,但他的兒子們卻留戀在宅中,遊戲玩耍,不知災之將至,於是長者以方便智慧,誘帶諸子出離火宅,使其免於災禍。
 
經中佛陀對舍利弗說,眾生居住的三界,便猶如火宅一般,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愚癡三毒之火所逼迫。但世人總是愚癡,留戀種種財利、享樂受用、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亦不生厭,於此三界火宅內,東西馳走,不以為患,不知出離。佛陀於是用盡一切方便之力,令我們出離煩惱,解脫困苦。
 
回想自己初學佛時,以為對世間的東西可以放下,但轉過頭來,卻又執著了佛經文字的價值,想像它是記載著佛陀的正法,是法寶的象徵,因此亟需保存,於是便對它執著不捨。就好像在火場中,還是要考慮拿哪本價值最高的書本一樣。到後來明白到,應該拿最近出口的書本時,似乎比到處找書的情況勝一籌,但還是執著了「要拿書」這個觀念。
 
終於給老師當頭一棒時,才明白到自己是多麼的愚昧與無知!
 
我們對於找尋人生目標的想法,是不是就好像在火場找書的情況一樣呢?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