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承先啟後 繼往開來
作者:劉錦華
發布時間:2009/5/18
 
 
 
 
明珠佛學社成立至今,已滿四十周年。對比於二千六百年的佛教流傳,明珠的歷史,雖然只在彈指之間,但其間艱辛奮鬥、悲喜苦樂的日子,非親歷其境,不能究其詳。因此,過程的內容紀錄,便彌足珍貴。
 
佛教自釋尊在菩提樹下證覺而開展,四十五年之間,佛法遍及恆河流域。自佛陀入滅之後,尚未得度的佛弟子悲痛於老師的逝去,憂慮自己解脫無期,由懷念佛陀的慈悲與偉大,生起對佛陀無限的追思,因此逐漸開出了對佛陀遺跡的禮拜、對佛陀本緣的撰述、及對佛陀遺法的結集。隨著印度政治上邁向統一局面,佛教亦隨著佛弟子的努力,向著四方八面傳播開去,乃至擴散至印度各地及境外去。
 
佛教教團經歷了大約五百年的流傳後,對佛法義理的詮釋逐漸分裂而僵化,於是大乘佛教興起,號召著回歸向佛陀學習的運動,並開出菩薩乘的觀念,發展出大乘菩薩的四大精神:大悲、大智、大願、大行。由大悲故,開出種種方便法門,普攝群機,普渡眾生;由大願故,開出諸佛菩薩種種大願,引領眾生依附各式淨土修行;由大行故,開出種種入世事業、出世道業;最後,以大智故,開出眾多法門的理論依據,並形成了大乘三系思想的發展。
 
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歷經南北朝、隋、唐的盛世。隨著大量經典傳入與研究,開出燦爛輝煌的成果,大乘八宗陸續建立,高僧輩出,佛教遍及於大江南北,甚至山野之間,也聞觀音彌陀之聲。可惜自明清之世,繼佛教於印度消亡之後,中國佛教也步入衰落之期,經典散失,人才凋零,教內陋習日多,佛教在社會的地位亦如江河日瀉,每況愈下。乃至清末民初,有識之士如楊仁山居士、太虛大師等,相繼而起,以改革佛教、復興佛法為己任,一時之間,佛法重現曙光。嗣後,數十年間,印順導師長居台灣,著作等身,判攝抉擇佛法,其立足於根本佛教、宏闡初期大乘佛教之思想,影響現代佛教甚大。
 
明慧法師在戰後來到香江,初駐錫於大嶼山寶蓮寺,任知客之職。眼見中國佛教之積弊難改,於是離開山林寺院,走進市區,創立明珠佛學社,以「破邪顯正」為宗旨。明慧法師更立下章則,以防止感染佛教陋習,並矢志開設佛學班,宏揚佛陀的原始正法。明珠佛學社的設立,尤如佛教的一股清流。
 
明慧法師去世之後,明珠佛學社社長之職由梁隱盦、陳道生兩位大德繼而任之。尤其是在二十五年前,陳道生社長上任之後,社務發展昌盛。陳社長精通儒佛、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尊賢禮士。在他帶領之下,日常事務由法師高足容智寶主理;佛學班的授課則由黃家樹導師、高永霄導師等擔任。數十年來,佛學班課程不斷,社務亦得以穩健發展。明珠佛學社亦在香港佛教的傳播上發揮一定的作用。
 
現今交通資訊發展迅速,香港地處東西方樞紐,佛教發展蓬勃,中國佛教亦因眾多高僧、大德、學者間的宏揚傳佈,逐漸擺脫傳統的局限,並釐清根本佛教的面貌。其間,本社黃家樹導師雙承印順導師及明慧法師之法教,宏揚原始佛教與中觀佛法於香港及加拿大,其精闢入微的演繹,讓現代學人得以聆聽法音,使悟入佛陀本懷之中。而漢傳佛教亦得以進入高級學府,逐漸為中外學者所研習。
 
近年間,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相繼傳入香港,與傳統的漢傳佛教形成鼎足之勢。三大系統在各自地區流傳上千年,皆具有深厚的影響及存在的價值。因此,在現今的香港佛教的傳播上,各系之間亦應互相包容、共相發展,在不同的階層裡,以多元化的形式,為眾生提供相應的教法,使滿足其意願,消解其煩惱,破除其執著,邁向究竟的目標。
 
在未來的日子裡,明珠同人在繼承明慧法師的志願下,亦將以宏揚佛陀根本正法為宗旨,開辦佛學課程,薪火相傳,相信必定能夠繼往開來,延續佛陀的慧命。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