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一部書,能啟迪讀者聞者,契悟正道,頓開法眼?惠能六祖聽聞《金剛經》而悟道,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嗎﹖奈何不是人人都有上上智,根性資質都猛利聰慧如六祖,能聽聞諷誦《金剛經》便可大徹大悟,否則佛陀便不會有那麽多的說示,以適應不同根器的弟子,也就不會有三藏十二部的流傳了。因此大部份人都須要閱讀學習不同的經典,才能領略到佛法的究竟微妙。
芸芸眾經中,我發現《沙門果經》(Sāmaññaphala Sutta)是其中一部很值得也很適合所有佛弟子研讀探究的經典。它記載著一位煩惱的國君,如何在聆聽佛陀的說示後,對自己惡行的覺醒與懺悔。經文內容除了佛陀宣示不同階次的沙門行果外,還包括了當時六師外道的見解和主張,佛陀在這裡未有對外道的言論加以破斥,但細說佛教沙門當下可現證的殊勝道果法要,顯正當下即便破邪,佛智道果的優勝與究竟,無可置疑。其中的重點是修行證果是當下可見可得的,這種認知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何以故﹖讓我先簡略介紹這部經的內容。
經文譯本
《沙門果經》的篇幅不算很長,漢傳譯本(註1)大約只有四千五百字,南傳巴利藏譯本(註2)較為詳細。但近代還有一個更詳盡的譯本並且附有註疏,那是菩提比丘於1988年根據巴利藏本及從龐大的巴利註疏文獻中摘取有關資料編譯的英譯本,這個資料註釋詳盡的英譯本已在2002年由德雄比丘主譯、不成道人助譯為中譯本,名為《沙門果經及其註疏》。這個譯本更好的是採用白話文,文字優美,資料詳盡,內容豐富,令經文可讀性更高,讓人更容易理解體會。
經題主旨
佛世時,婆羅門以外的修行人皆通稱為「沙門」,它是巴利文Sāmañña的音譯,含有勤勞、息惡、淨志和修道的意思。佛陀當時也被稱為沙門,如馬勝比丘告訴舍利佛的偈語:「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作如是說。」依佛陀出家修行者,當然也都是沙門。
世上任何一種行業,如農夫、醫生、商賈、雜役等,都有當下可見的報酬,能養妻活兒,享有和樂家庭;行善者更能獲生天之福。那麽作為沙門又有什麼現見的果報呢﹖《沙門果經》記載了佛陀為當時中印度摩揭陀國國主阿闍世王講示依佛法出家修行當下可得的沙門果報。
說經緣由
什麼原因導致佛陀要為阿闍世王細說沙門行果呢﹖
那是一個寧謐的晚上,清風皓月,應該讓人心情舒暢,可是皇園內的阿闍世王卻心悸鬱悶。
極度不安之下,阿闍世王向羣臣逐一徵詢,看該找哪個大師教示安心之道。臣子們各各提名自己信奉的派別導師,先後舉薦了當時六大外道沙門的領袖,但阿闍世王都不取,因為他之前已見過他們,卻不滿意他們提出的見解。最後他接受賢友耆婆的引領,趁著月圓之夜禮見佛陀,尋求安寧。
阿闍世王在前往佛陀駐錫的芒果園途中,仍是疑慮重重,直至見到佛陀,感受到他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起的恬靜安詳,所有的懷疑怖畏才一掃而空,且生起大歡喜心,衷心祝願自己的兒子能享有如僧團所展示的詳和安穩。
外道之見
阿闍世王向佛陀作禮後,立刻提出心中疑難:世間人從事各種行業,無論士農工商及至奴隸官兵,各各都能享有當下可見的工作成果,能將歡樂帶給親朋友好,而他們供養沙門及婆羅門的善行可以招感樂報,往生善道天界;那麼沙門修行當下可見的成果又是什麼呢﹖
佛陀沒有馬上回答,卻反問阿闍世王是否曾向其他沙門提出這個問題,並讓阿闍世王自己複述六師外道對業報的見解。外道們的主張大概可歸納為:否定因果、宿命論、靈魂不滅論、懷疑不定論等等。阿闍世王過去曾弒父篡奪王位,又向舅父波斯匿王討伐征戰,窮兵黷武,對權欲毫無節制。但自兒子出世後,他便開始懊悔昔日種種惡行,而所有外道的見解都完全無法解除他因為良心不安而產生的苦惱,令他無法信服。
沙門勝果
佛陀等阿闍世王說完外道之見後,便分三種層次,細說佛陀聖弟子的修道次第及當下可見的沙門道果。
首先以奴隸為例。身為國王的奴隸,從早到晚,卑躬屈膝,戰戰兢兢,任勞任使;相對為王者,五欲享樂隨意自在,儼若天神。若有奴隸為求這人天福樂,出家修行,這樣即時便能免除苦役,還會得到國王的禮敬、供養和保護。這便是馬上可得可見的沙門果。
再如一個農夫,生活比較奴隸優勝一些,但也要勤勞耕作,辛苦換來的報酬又得繳納課稅,供給王室維持國庫,安享榮華。要是這農夫放下鋤犁,剃除鬚髮,離家修行,他便可卸下勞動稅務的重擔,國王倒過來禮敬、供養、衛護他。這就是當下可見的沙門果。
以上兩種都只是為求福報而為沙門,並不純淨,還有比這兩種更殊勝、更崇高的、當下可見的沙門果嗎﹖佛陀最後娓娓道出真正的沙門之道。
任何人等,不分族姓,無論貴賤賢愚,若由聽聞佛法而生信心,為過徹底清淨、圓滿的梵行生活,捨棄親族家財,依佛出家,嚴持戒行,守護身口意,正念正知,修習禪定觀智,直至止息諸漏,如實了知苦集滅道,心得解脫。當下體驗心中光明無垢的快樂,對善法再沒有懷疑,沒有疑悔,心無掛慮,無有怖畏,智慧純熟。這就是世間最殊勝、最崇高的道果。
阿闍世王終於明白因果業報的法則和修行的殊勝;佛陀的言行教誨與佛陀聖弟子的楷模,讓他知道何謂真正的沙門。他深深感動,自然向佛陀誠心懺悔過往的罪惡,歸依佛陀,願意終身為在家信徒,奉持戒律。
結語
根據菩提比丘的考證,《沙門果經》是佛陀在晚年的開示,「是他一生中所教之法的全面概要」。過去這篇經通常是因記載著六師外道的言論可供學術思想研究而為學者所注目和論述,但是通過菩提比丘的譯本和詳盡資料,經中對如何修行如何證果的教示更加清晰,更應該為修行人所重視參考,尤其佛陀通過回答阿闍世王的問題,肯定修行證果是當下可見可得的,是不應被忽略的一大重點。
有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理應精進修行,如救頭燃。可是知易行難,況且我也沒有想過要或者可以當生證道,不是說菩薩修行得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嗎﹖所以學佛多年,都是依然故我,並且是愈來愈倒退了。讀過《沙門果經》後,不能無視佛陀明明說修道證果是當下可見可得的,那為什麼要等到未來不知何世呢﹖就是世間俗務,也不會讓一天可做完的事拖延好幾個星期才做好哩。而且現在都不能把持,未來世,誰能保證呢﹖因為有了這種省悟,修行解脫不再是遙不可及,人皆可以為堯舜,這真是鼓舞;但是再也沒有理由讓自己繼續怠惰放逸了,怎麼可以去掉漏習﹖我想我會常常讀誦《沙門果經》來鞭策提醒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漢傳《沙門果經》共有三個譯本:《長阿含經》卷第十七;《寂志果經》及《增一阿含經》卷第三十九之七。三個譯本內容大致相同,以《長阿含經》所載之版本較詳細而譯文亦較通順。
(註2) 載於巴利經藏五大部中第一部《長部》第二經。
(本社說明:此文章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本社感謝作者提供文章於此平台與大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