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明珠佛學社初階班現用的講本,初稿的編寫始於一九八零至八一年間。當時第三屆初階班已完結,供初階班學員繼續修學、預期三年完成的佛教史進修班正開始第一年課程。我一邊主持佛史班班務,一邊在籌算第四屆初階班的講義。本來,在開辦第三屆初階班的時候,明珠已有講本,那是依著香港中學會考佛學科課程綱要來編寫的,由我和其他兩位講者 —— 慧瑩法師、高永霄居士合編,原意是方便在中學教佛學的教師進修,但佛學科課程綱要於一九八二年更改,而我亦感到無論新舊佛學科課程綱要,所牽涉的佛學範圍皆頗為廣闊,對初階學者,並不適合。所以便只好放棄舊有講本,而重新編寫了。
八零年底,我擬訂了講義的綱目。因有感弘法人材缺乏,故計劃從明珠佛學班中,挑選幾位根基較好,並有志於研習佛學的學員,加以指導、訓練,讓他們自行編寫講義並擔任講席。我先為他們開了一個講習班,擬訂了一連串與講義有關的題目,由他們自已選題撰寫並試講,講後共同討論講演與內容之得失優劣,由我作出總結。經過多次講習,結果選出劉錦華君、陳瓊璀君、尹蘭芳君及葉錦鴻君等四位負責編寫工作,但後來葉君在邵氏影城的工作轉趨忙碌,再沒有時間參與其事,故改請鄧寶輝君、梁志堅君補上。鄧君在班中修業成績良好,只因任教中學,課事繁忙,所以不打算參與弘法工作,也就沒有參加講習班,但講義他還是願意寫的。
八一年秋天,劉君等五人開始分頭撰寫。由於各人日常都忙於工作,星期日還要到明珠聽課,又是初次寫佛學講義,撰寫進度因而很慢,差不多每篇皆過了預定時間交稿,有時一過便是數月,情況可說不如理想。待稿交來後,我也限於時間不足,未能盡快予以審閱。到了審閱修正後,又要發回作者謄正,而各寫各的,最大問題是文氣不連貫,前後用語不統一。因此,各稿全部謄正後,再要交回給我,將稿本由頭到尾細勘一遍,以求盡量減少不連貫、不統一的缺失,這也拖延了不少時日。終於,到八五年中,講義脫稿了。其時第一屆經論班正講授第三年,也是最後一年的課程。等到第二年十一月續辦第二屆經論班的時候,第四屆初階班便使用這新編的講義同時開課了,除卻鄧君,其餘四位編者都擔任了講席。大家多時的努力,到此總算有了成果。為恐原稿仍多錯漏,所以經過三年講課,再加修訂後,到今天才予付梓。由計劃以至成書,前後幾歷十個年頭,也真是花時太久了!
本書共四章十五節,內容務求扼要,用語務求淺白。不過,為符信實並方便學者將來進一步研究,本書每直接引據經論原文,及註明出處,尤多引用阿含經,因阿含為原始佛教聖典,所說最為樸實,而「樸實」正是本書編寫的原則。
本書能夠出版,五位編者固然出力最多,亦要感謝陳道生社長與容智寶君的支持,明珠社友的贊助,王偉頤、何潔貞二君熱心校對,劉漢龍君設計封面,以及曾參加講習班的學員提供意見。惟本書的編寫多費時日,未能一氣呵成,又非出於一人之手,駁雜疏漏,在所難免,尚祈識者指正。
一九九零八月黃家樹序於
九龍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