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明珠佛學初階再版序
作者:黃家樹
發布時間:2009/5/18
 
本書自一九九零年初版以來,至今不覺已十六年了。眾講師多年來以此書授課,發覺其內容尚有可改善之處,因有重訂之議。今值存書用罄,筆者與明珠佛學班負責人劉錦華居士乃依眾議,將本書重新修訂,再版流通,期為初階學員提供更完善之讀本。
 
再版本比舊本文字較簡潔,解說較清晰,而章節則一仍舊貫,並無增減。此中惟「正覺之道路」一節,內容修訂較多,其中又以「四念處」一項,改動最大。四念處為原始佛教道品中一主要法門,佛陀於《雜阿含經》中指出,此法門不但年少新學比丘要學,便是阿羅漢也須修習。根據《阿含經》,四念處的修法本來有兩種:其一是觀身如身念處,乃至觀法如法念處。這是念茲在茲,如實觀見眼前身心的一切活動;其二是為對治世間人所執的常、樂、我、淨等四顛倒,而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是離開現前活動的個別相,而於禪定中起觀的。兩種修法之中,《阿含經》主要說的是第一種。(惟現存本《雜阿含經》缺失四念處部份經文,第二種修法會否多載於缺失部份之內,則無從稽考。)後來北傳佛教大小乘學者解釋四念處,都偏重治四顛倒的修法,而忽略了另一說。(只有《瑜伽師地論》因為解釋《雜阿含經》的要義而隨經兼說兩種修法。)另一方面,南傳佛教學者修四念處卻又只用「觀身如身」那種方法,沒有兼顧治四顛倒的教導。可見無論南傳北傳,於四念處的修習都是各有偏失的。
 
不過,初學四念處應該隨時於日常生活中修習、磨練,才容易有個入處。上述第一種修法,即今日南傳佛教所傳者,簡單可行,正好有此方便,而現世學佛者對南傳四念處的修習亦趨之若鶩,再版本為便初學及對應時代的需求,解釋四念處便以南傳所偏重的為說。學者如欲圓滿通達此學,則北傳的修法自亦不可偏廢。
 
佛法博大精深,入門為難。本書嘗試以原始佛教義理為主要教材,俾探門者一開始便能直接認識佛法的原義,從而仰體佛陀設教的本懷。將來進門以後,無論學大乘、小乘;空宗、有宗,都較能切實領會,不致迷失佛意,而可免學空則沈空、學有則滯有;學大乘則流於浮誇、學小乘則病於枯寂。
 
昔日佛陀弘教,說理簡單,用語淺近,所說不離開生活,而皆對向解脫。其精神則「慈和不失其雄健,深思而不流於神秘,淡泊而薄苦行」(印順導師語,見《印度之佛教》第一章),從不離開中道。希望初階學者透過本書,能稍識佛法的中道義,並淺嘗其解脫味,筆者謹於此馨香祝禱。
 
二零零六年三月黃家樹序於多倫多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