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有些人對三世因果、業報輪迴思想的最簡單粗淺的描述。但是前世今生如何相續﹖因果關係如何計算﹖善惡業怎樣引生罪愆福報﹖業力如何牽引生死流轉﹖這些因緣錯綜複雜的問題,佛陀在世時並不作詳細具體的談論,佛滅後許多弟子研究佛陀的教示,以種種不同角度逐漸發展出不同的理論來加以闡釋和說明。現在一般講論因果輪迴,都以十二因緣的流轉與還滅來解說三世兩重因果的業報輪廻關係。但這都是在概念和分析層面,以邏輯推理的方法思惟理解作業感果三世輪迴的程式和道理。經論中所記載許多過往生因緣果報的例子,以及現代有些能憶述前生的人物案例,既無法作實驗證明,亦非人人皆可經驗得到,因此許多人仍是對業報輪迴三世因果之說難以正確理解或生信不疑。
如果從修行解脫、證悟實相的角度來看,其實行為業力的作用,我們可從當下的身心行為中便能觀察到。我們實在天天都在做業,而且每天都在承受著今天以前所作而引生的業報。若稍加著意,我們便能覺知自己的心念常隨著外境之變動而不停地轉,有時與慈悲善念相應,大多時候都是與貪、嗔、癡相應。如天台宗智者大師所指,我們的心念常在六道中升降浮沉,上下輪轉,貪心起時便如餓鬼,嗔心起時便如修羅,開心享樂時猶如在天界,受苦悔怨時如墮地獄,癡迷時便如畜生。隨著不停轉動的心念境相,我們便跟著做出種種善業惡業。由此可知,決定我們的一切身體語言行為的便是我們自己的意念。
依南傳佛教大師阿姜蘇美多曾對有關業的開示[1],我們只要觀察自己的心念,便會從中瞭解到業的因緣果報和力用。當我們專注觀心時,許多現象會生起,如各種覺受、念頭、情緒等,我們通常總是追逐那些適意悅樂的境相,排拒那些引起我們不快的甚至痛苦的思緒感受,就是這樣的追逐和排拒中,我們便馬上做成新的、與煩惱連結的業。例如憤怒在心中生起,你要不就是隨著怒氣愈想愈氣,讓嗔業繼續滋長蔓生;或者你認為你是佛教徒你不應該憤怒,為了擺脫怒氣,你馬上將注意力或心念轉移到其他對象目標,這樣就是逃避、排斥或壓抑。無論是前者抑或後者,這都是對已生起的憤怒做著反應,這樣做等如是在原來的業——憤怒——上又再做新業。我們過往所做的業都會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當有適當的條件讓它們生起時,這些業便會浮現出來。這是說若我們過去曾由於貪心、嗔心或愚癡而做過一些事情,當這些有漏業成熟時,你便會再在心中生起貪的衝動、嗔的衝動或癡的衝動,這些生起的衝動就是由過去的業所引生的果,而當我們對這些業果有所反應——追逐或排拒——時,便又做就了新的業,做就了更多的煩惱。然後,這些新業又待緣而熟,又再引起我們重覆生起貪嗔癡的煩惱,輪廻不休。
向內觀察,既是一個認識因果業力的實相的過程;同時亦是自淨其意,根除煩惱的一個過程。藉由專注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下即能夠瞭解時刻在運轉中的業力因緣,了了分明它的實相,而且更進一步,依阿姜蘇美多所說,對所有生起的現象都只是認知它,覺察它,對它不起任何反應,不迎不拒,純粹覺察,保持正念,那便不會沉溺在苦境或樂受中,不再做新因,一切煩惱業果便無從生起。與此同時,既有的業也得不到新的養分可供繼續滾存壯大而萎枯,純粹的內觀,像將儲封業力的活塞打開了,開出一條逃逸甬道,讓那些煩惱習氣無緣再生之餘,得以自然釋放、流逝、消亡,因緣散盡,有漏業輪究竟止息。
向內觀察,自淨其意,是對煩惱業因作釜底抽薪的消滅。保持正念,往昔的業力無論以何種形式、何種相狀、何時何地發生報應,修行人都可以泰然面對,不喜不憂。內省的同時,由內及外,修行人日常的身語意業在正念主導下,自然能遇境不動心,遠離貪嗔無明,諸惡不作,所行眾善,便能無相無漏,成就淨業,成就菩薩行。
透過向內觀察,修持正念,當下便面對業報,認識因果,從深心中去正觀因緣果報的流轉與還滅,接近實相,體悟實相。佛陀不正是坐在菩提樹下正觀緣起的流轉與還滅而悟道的嗎﹖
[1] 阿姜蘇美多(Ajahn Sumedho)是泰國已故南傳禪修大師阿姜查(Ajahn Chah)的弟子,現任英國阿瑪拉瓦第佛法道場(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住持。此處有關開示出自其書 “The Way It Is – The Sound of Silence”,原文可登入網址www.amaravati.org預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