頣同學:
早春將過,現在才跟你談去年中秋時分的感思,希望不致太遲。不過對於法的體會,我想該是沒有時間性的。
中秋節翌日是公眾假期,午後斜風細雨,我來到半島上海濱長廊盡處的藝術館。迎著風雨特意渡海是為了一股莫名的渴望,要來看這題為「慾望與虔誠」的印度、尼泊爾及西藏藝術展覧。
也是如許的天氣,仍是這般的場景。還記否2001年春末你我一起來到這裡共賞「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覽﹖剎那間我回到了那天,思憶當時我倆賞興高濃,指點歷朝古像,肆意讚歎評彈,禁不住想你要是此時與我再次鑽進歷史藝術的殿堂真好!
你看,欲想一個接一個,此未落彼已起,沒完沒了,正是佛陀所告誡的,倒與這個展覽專題對上號了。雖已事過境遷,仍想告訴你當時體悟。
依場刋介紹,展品總共150件,都是美國的約翰與巴馥‧褔特伉儷多年來所收集,曾在美國巡迴展出並已屢次借作國際展覽,卻是首次在亞洲地區亮相,其後將會被永久收藏於美國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館。
從宣傳海報知道所有展品來自印度、尼泊爾和西藏三個地域,年代由公元三世紀至十九世紀,號稱橫跨兩千年歷史,故此我便認定它們都是與宗教特別是佛教有關,可從中窺視佛教藝術文化二千年來的流變。
我懷著一腦子那些早期安詳恬靜且莊嚴高貴的佛像形態進場賞覧,一開始便看到幾尊公元二、三世紀古犍陀羅的佛教造像和浮雕,心生歡喜。但是繼續細看其它的展品,其中只有一尊七世紀克什米爾的青銅佛坐像,大概三、四件來自五至九世紀西北印的印度教浮雕,餘者都是公元十世紀以後所造,其中又以十五世紀之後居多。我想從區區百多件藏品中追尋兩千年歷史的軌跡顯然是個荒謬的妄想,尤其光是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有關印度史詩和宮庭生活的纖畫已佔去約二、三十之數。
展品的確大部份都是宗教藝術,除了一件是西藏苯教經板外,都是佛教和印度教的造像、經面、法器和唐卡。但是,能分辨佛教和印度教是因為我對它們有多少認識,要是不曾接觸又不細看標題的話,真是無從分曉。特別是那些造像,無論是九世紀西北印的印度教神廟浮雕或者是十二世紀東北印的彌勒菩薩,都是「隆乳、細腰、豐臀」;尤其是那尊高懸在會場當眼處的與人身等高、通體殷紅的十五世紀來自尼泊爾的金剛亥母,她是密宗聖樂金剛本尊的智慧象徵,但其面貎輪廓、全身裝飾、體態、造型等各方面都與印度女神沒有多大差異。另外一些西藏佛教的密宗本尊擁著其伴侶的造像,與其他印度主神濕婆夫婦都同樣呈現暴怒和慾樂的精神風貎。總而言之,佛教和印度教在這裡都好像是一家,難解難分。
你我都知道佛教在印度發展至後期是受了印度教的影響,特別在造像和儀軌方面,後來傳到尼泊爾和西藏後,也承接了這方面的特色。只是從未看到兩個宗教的造像如此並列,難以想像其神似若此。我本以為「慾望與虔誠」的主題是帶出佛教與外教的對比,卻竟然是佛教被等同於印度教,而「這些宗教中的神衹、人物和故事題材,也每每實現了慾望與虔誠的思維意識」[1]。我登時意興索然,頗生怨惱,心想難怪佛陀會被婆羅門視為毘濕奴神的第九個化身,淪為印度教主神之一,更可恨的是連有識之士都有如此誤解。我幾乎想要馬上離開,卻在忿忿不平之中,忽然一句「可以身相見如來不﹖」浮上心頭。
我猛然驚覺自己竟失念若此,逐色尋聲,墮於善相惡相、佛相非佛相之二邊執見而自生懊惱。「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這首有名偈頌雖早已朗朗上口,至今方認真體會。其實無論佛相如何,原都只可以作為象徵意義,讓人們見之而皈敬三寶,憶念佛德,深觀法義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相——莊嚴相、喜樂相、暴怒相,兇猛相——都是種種因緣和合生成,只是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宗教思潮、種族文化、工匠藝術等等諸因緣,慾望祈福是造像的其中一個因緣,虔誠皈敬也是造像的另一個因緣,如是因緣,如是像成,以其因緣各別而相有諸不同,說任一相是佛相,那個相不是佛相,都是見相著相,徒自分別。佛陀不是說「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嗎﹖三十二相尚不可得,何況諸金木土石所作相!觀者實應「見諸相非相」,悟解眾因緣生法皆空,皆不可得,不可執,不可住。如來三十二相如是,諸所作相如是,乃至世間種種人相、事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非壽者相,皆「應作如是觀」。
當時幸好正念生起,放下一切相,煩惱當下止息,更深深感受到佛陀臨終遺教:「法依止,自依止,莫異依止」的智慧。佛法確是我們的無上皈依處,依佛法般若智慧觀行,才不會於色聲香味觸法所入處,妄起貪嗔執見,自尋煩惱。但是這需要自己精進不懈,每於行住坐臥之間,時刻保持覺念,將般若正觀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做到「法依止,自依止」,才能遠離顛倒妄想,正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正是知而無行,平常沒有真正用功,都是說食數寶,渾噩渡日。從這趟妄執佛相中,可知恒常癡心妄想何其嚴重,所以實在感謝這個展覽,給我敲響了警鐘,提醒我要著緊修行,慎勿放逸,否則不知那刻身壞命終,四大分崩析離之時,所遇境相,更如何自持﹖
經此一番省思,我想以後一切當如實正觀,尤其「觀佛如佛」,佛者,覺也,覺一切法因緣生因緣滅,實無有少法可得,何來什麼法相非法相!以不住於相,才能行諸波羅蜜呀。如是體悟,願與君共勉之。
敏 合十
甲申春節寄自香江
[1] 〈慾望與虔誠〉展覧場刋 — 前言之第四段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