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佛教的修行,不論大乘或小乘,都是以解脫為目的,修行的方法有多門,但離不開修習止觀,若能深入止觀的技巧,便能引發無漏真智而入見道,繼而成就聖果,因此,對於學佛的人來說,修習止觀是行者最重要的階段。
修習止觀最基本的方法乃是修「五停心觀」;「五停心觀」就是不淨觀、數息觀、慈悲觀、緣起觀和界差別觀,乃分別對治貪欲、散亂、瞋恚、愚痴和我見之煩惱。
鳩摩羅什根據弟子僧睿的請求,綜合各家禪法,編譯了三卷《禪秘要法經》,倡導五門禪觀(「五停心」),針對具體情況,講究不同對治,即「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念佛」。而佛陀跋陀羅所譯《達摩多羅禪經》亦講「五門禪」。《坐禪三昧法門經》亦以「念佛」法門代替「界差別」觀。
由於修「五停心」故,能令內心寂靜(止),及能如法觀察真實道理(觀)。「彼由奢摩他(止)為依止故,令毗鉢舍那速得清淨;復由毗鉢舍那(觀)為依止故,令奢摩他增長廣大。」
又依《五事毗婆沙論》云:「入佛法有二甘露門:一、不淨觀;二、持息念,依不淨觀入佛法者,觀所造色;依持息念入佛法者,觀能造風。」
本文將以數息觀為研究目的,並詳述其根據、方法和效果。
二、數息觀的出處和利益
中國禪學始於東漢後期安世高所譯出之《安般守意經》倡導的安般禪。其中「安」指入息(吸),「般」指出息(呼),「安般」即「數息」或「持息」,它重在調息(呼吸),以集中精神,進入禪定意境,故安般念乃譯為出入息念。又以「法數」(按數字對教義的分類)為止觀的對象,構成「禪數」形式,取材於小乘佛教的禪法。
安那般那念為十念(佛、法、眾、戒、施、天、休息、安般、身、死)之一,乃從佛在世時,直至現在為最常用的修習止觀,禪那的方法,以其下手十分方便故。
數息觀法是三世諸佛入道之初門,一切禪定之基礎。《法觀經》說:「佛法初門,即數息觀」謂數息法,人多易知。以世間人,皆貪着身,未能於身守意,心多散亂,故佛法初門,教修數息觀。「諸比丘修數息念,有大果報,有大名稱,可令四念處完成,四念處數數修習,可令七覺支完成,七覺支數數修習,可令智慧解脫完成。」(《安般守意經》)「數息念,是世尊所稱歎!如來聖人所依止。」文云:「若能教化三千世界眾生令行十善,不如一念頃,一心靜處,入數息法門。」(《解脫道論》)。
數息觀能增長戒定慧三學,佛弟子於禪法修行,應精進不懈,時常觀出入息,能如是修,必能善護身口意三業,如此名為修戒學。再次,佛弟子修行者,坐於寂靜處,斂心不散,專精觀出入息,令意隨息,順出入使心不亂,因是數息,而志定獲寂,如此是名為修定學。復次,修行者恒觀世間一切萬事皆悉迫惱身心,眾生無知,追逐執取。堪忍無邊劇苦,而所執之法,悉皆散壞無常,于外于內,五陰身心,處處執取,而所執能執,也悉皆空,無我我所,是名為修慧學,如是常思佛法及眾聖功德,入道法中。
佛弟子觀數息者,在修戒、定、慧之途徑中,即可善護三業,得至四禪,如是以禪定力發無我慧,而得解脫,因而成就出世間之修學。
三、修阿那般那念的準備
據《雜阿含經》論及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者:一、住於淨戒,波羅提木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二、少欲、少事、少務。三、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維。四、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維。五、空閑林中,離諸憒鬧。
在天台智者大師之《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中亦有云:「欲修止觀,必須具足五緣: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三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近善知識。」
兩者比較,其不同點,乃前者有「初夜後夜,不著睡眠」,而後者乃有「近善知識」,其他皆相同也。
而在《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之第四章亦有指出坐禪者需要「調五法」:一、調節飲食,二、調節睡眠,三、調身,四、調氣息,五、調心。
第一、調食者──若食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所以都不是得定之道。
第二、調睡眠者──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亦復喪失功夫,而能令心暗晦,善根沈浮,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氣清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三昧現前。
第三、調身者──結跏趺或半跏坐,解寬衣帶周正,次當正身端直,令脊骨相對,令鼻與臍相對,吐去胸中穢氣,然後閉口,唇齒統相拄着,擧舌向上顎,次當閉眼,端身正坐。
第四、調息者──調息有四相:不聲(風)、不結(喘)、不麤(氣),而是出入息綿綿,若存若亡,資身安穩,情抱悅豫,是為息相。
第五、調心者── 一者、調伏亂念,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若有沉相,當繫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若有浮相,宜安心向下,繫緣臍中,制諸亂念,心則定住,則心易安靜。
四、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
至於如何修習安那般那念,諸經亦有說及,而最詳盡者莫如下面一段經文:(見《雜阿含經》──「八O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擧衣鉢,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露空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生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南傳念安般經》(Anapana Sathi Bhavana)『比丘們啊!比丘在退居林中的時候,或到樹下,或到隱僻無人之處,趺跏而坐,身軀端直,專心繫念,出息入息。在呼出一口長氣的時候,對他呼出的長氣,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長氣的時候,對他所吸入的長氣,心中了了分明。在呼出一口短氣的時候,對他所呼出的短氣,心中了了分明。在吸入一口短氣的時候,對他所吸入的短氣,心中了了分明。他須訓練自己,分明覺知他所有的出息;訓練自己,分明覺知他所有的入息。他須訓練自己使出息(微細)安靜,訓練自己使入息(微細)安靜。』(見巴利文《長部經》第二十二經四念住、念出入息節。
五、十六特勝的差別
阿那般那念,由上面之經文所顯示,內容發展成為十六種程序,此十六法,有定有觀,具足禪定,能啟發無漏智慧,故名特勝。此十六特勝,於四念處之觀,互相吻合,故安那般那念就是四念處。又修此十六特勝,始於調心,終至非有想非無想地,地地觀照,能照無漏善業,而無厭惡自害之失,茲將十六特勝之程序列下:
(甲) 《雜阿含經》之十六特勝
身念處
1. 念入息,念出息
2. 若長,若短
3. 覺了遍身入息,覺了遍身出息
4. 息除身行入息,息除身行出息
受念處
5. 覺了喜入息,覺了喜出息
6. 覺了樂入息,覺了樂出息
7. 覺了心行入息,覺了心行出息
8. 息除心行入息,息除心行出息
心念處
9. 覺了心入息,覺了心出息
10.喜悅心入息,喜悅心出息
11.制持心入息,制持心出息
12.解脫心入息,解脫心出息
法念處
13.無常隨觀入息,無常隨觀出息
14.斷隨觀入息,斷隨觀出息
15.離欲隨觀入息,離欲隨觀出息
16.滅隨觀入息,滅隨觀出息
(乙) 《法界次第》之十六特勝:
身念處
1. 知息入
2. 知息出
3. 知息長短
4. 知息遍身 從欲界定至未到地定
5. 除諸身行 從未到地定,可證初禪
受念處
6. 受喜 可證初禪
7. 受樂 可證初禪
8. 受諸心行 可證初禪
心念處
9. 心作喜 離初禪,入二禪
10.心作攝 得二禪
11.心作解脫 離二禪,入三禪
法念處
12.觀無常 離三禪,入四禪
13.觀出散 從四禪,入虛空處
14.觀離欲 離虛空處,入識處
15.觀滅 離識處,入無所有處
16.觀棄捨 離無所有處,修非有想非無想定
兩者互相比較,後者將前者之「念入息、念出息」分為二;後者將「覺了心行」和「息除心行」合為一之「受諸心行」;後者缺去了「心覺知」,最後,後者卻加入「觀棄捨」,此乃前者所無。
(丙) 《南傳念安般經》之十六特勝分法:
身念處
1. 念出息,念入息
2. 長出息入息,短出息入息
3. 了知一切身
4. 靜止身行
受念處
5. 了知喜
6. 了知樂
7. 了知心行
8. 靜止心行
心念處
9. 了知心
10.使心歡喜
11.使心攝持
12.使心解脫
法念處
13.見無常
14.見無欲
15.見滅
16.見出離
六.算數修習
此阿那般那念略有四種算數修習:一者、以一為一算數,二者、以二為一算數,三者、順算數,四者、逆算數。
1、一為一算數──若入息入時,由緣入息住念,數以為一;若入息滅,出息生,出向外時,數為第二,如是輾轉數至其十,由此算數非略非廣,故維至十。
2、二為一算數──若入息入而已滅,出息生而已出,爾時總合數以為一。即由如是算數道理,數至其十。入息,出息,說名為二,總合二種數之為一,故名以二為一算數。
3、順算數──或由以一為一算數,或由以二為一算數,順次輾轉,數至其十。
4、逆算數──即由前二種算數,逆次輾轉,從第十數次九、次八、次七、次六迺至次三、次二、次數其一。
若行者或以一為一算數為依,或以二為一算數為依,於順算數及逆算數已串修習,於其中間心無散亂,無散亂心善算數已,復應為修勝進算數。
勝進算數者,或依以一為一算數,或依以二為一而算數,合二為一而算數之。若依以一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二合為一,若依以二為一而算數者,即入息出息四合為一。如是展轉,數乃至十。如是後後漸增,乃至以百為一而算數之,由此以百為一算數,漸次數之,乃至其十。如是勤修數息念者,乃至十十數以為一,漸次數之,乃至滿十。由此以十為一算數,於其中間心無散亂,齊此名為已串修習。
若於中間,其心散亂,復應退還,或順或逆,從初數起。若時算數,極串習故,其心自然乘任運道,安住入息出息所緣,無斷無間,相續而轉,先於入息,有能取轉,入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次於出息,有能取轉;出息滅已,於息空位,有能取轉,如是輾轉相續流注,無動無搖,無散亂行,有愛樂轉,齊此名為過算數地,不應復數,唯於入息出息所緣,令心安住,於入息出息,應正隨行,應審了達,於入出息,及二中間,若轉若還,分位差別,皆善覺了,如是名為算數修習。
修入出息者,有二種過患。一、太緩方便,二、太急方便、由太緩方便故,生起懈怠,或為惛沉、睡眠、纏擾其心,或令其心於外散亂。由太急方便故,或令其身生不平等,或令其心生不平等。
令身生不平等者,謂強用力持入出息,由入出息被執持故,便令身中不平風轉。由此最初於諸支節皆生戰掉,比戰掉風若增長時,能生疾病。由是因緣,於諸支節生諸疾病。
令心生不平等者,謂或令心生諸散亂,或為極重憂惱迫切。
七、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坐禪的最終目的是在於發展智慧,但是如何運用禪定藉以適應於日常生活中,這是值得佛教徒充份利用和實踐的。
筆者曾聆聽泰國的一位禪定高僧 Ven Phra Srivisuddhikavee 的演說有關這方面的高見:
他認為坐禪有兩種:一為寧神禪,另一為內觀禪,兩者皆可念修行者得到禪悅。而數息觀最為適宜於修習該兩種禪定,況且簡易可行。修行者可以用數息方法在巴士中,火車中或飛機上,或以各種恣態,如行、住、坐、臥生活中數自己的出入息(呼吸)。按照這種修法,我們的心靈可以遠離各種精神煩惱,心理困擾,雖然祇有短短的數分鐘時間,便能獲得寧靜和安定。並且能帶給我們身心的精力、和平及清新的感受,使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比較以前更為增加安全感,和提高工作的效率。
禪師更提供修習數息觀的方法和幾項準備的工夫:(一)憶念三寶的功德;(二)行持根本的五戒;(三)以個人的慈悲迴向一切有情;(四)對自己和他人作「死想」;(五)要鬆弛精神,不要思慮過去和未來的事物。
禪師更肯定如果修禪者能以上述觀出入息方法鍛煉自己的心念,並且經常不斷的實行,他一定能夠獲致禪定的大利益,特別在日常的生活中,充滿快樂和寧靜的心情,這是佛陀在南傳經典《相應部經》「大品」(Maha vagga)中講述數息觀的利益:「比丘們啊!此專心一意,集中精神修習數息觀,持續修行,能導致和平、昇華、清涼和喜樂。即能消除一切邪念惡見,使心靈得到寧靜。」
因此,禪師建議大家每天都能修習數息觀,實行於日常生活中,它會帶來心靈安定和祥和,而因此而得到正確修行的大利益,這就因為「正法」會護持修持「正法」的人!
八、結語
數息觀最初傳到中國是屬於小乘佛教的修行方法,所謂禪數,或稱為如來禪的修法,它和「四念處」和「五停心觀」等有密切的關係。後來更與大乘佛法的各宗派的「調氣」、「調息」和「調心」的修法有很大的幫助,以致天台智者大師的《六妙法門》亦以此觀為依據。而淨土宗的每日晨朝修「十念法」亦從數息念而來。真言宗的修「阿」字觀,亦即是密教的數息觀之修法,以觀自身之出入息曰身密,息是眾緣和合,從口而出,曰口密,自心觀息,出入無盡,日意密。此乃三密觀。至於禪宗之達摩祖師於少林寺九年面壁,後以「內心無喘,可以入道。」是為禪法的「調息」,而慧能的「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這是與數息有連帶的關係。因此,數息觀是佛教修行世出世間的最基本方法,在過去二千五百多年,為修行佛法者提供寶貴的入佛法門!
「附錄」:
(甲) 有關阿那般那念之佛教經典:
《雜阿含經》「安那般那念相應」求那跋陀羅譯
《增一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曇摩難提譯
《中部經》 第一一八經「巴利文」《南傳念安般經》湯用彤譯
《相應部》 第五四經「巴利文」《入出息相應》未譯
(乙) 有關坐禪法諸經:
《佛說大安般守意經》 (二卷) 後漢安世高譯
《陰持入經》(二卷) 同上譯
《佛說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 同上譯
《禪行法想經》 (一卷) 同上譯
《修行道地經》 (七卷) 西晋竺法護譯
《道地經》 (一卷) 後漢安世高譯
《小道地經》 (一卷) 後漢支曜譯
《禪要經》 (一卷) 失譯
《佛說內身觀章句經》 (一卷)
《法觀經》 (一卷) 西晋竺法護譯
《身觀經》 (一卷) 同上譯
《禪秘要法經》 (三卷) 姚秦鳩摩羅什等譯
《坐禪三昧經》 (二卷) 同上譯
《菩薩訶色欲法經》 (一卷) 同上譯
《禪法要解》 (二卷) 同上譯
《思惟略要法》 (一卷) 同上譯
《達摩多羅禪經》 (二卷) 東晋佛陀跋陀羅譯
《五門禪經要因法》 (一卷) 佛陀密多撰 劉宋曇摩密多譯
《治禪病秘要法》 (二卷) 劉宋沮渠京聲譯
(丙) 有關數息觀之中英文參考書
The Contemplation of Breathing (anapana-sati)by Vimalo
Buddhist Meditation on Anapana-sati by Ven.Nyanissara
The Satipatthana Vipassana Meditation by Mahasi Sayadan (A Basic Buddhist Mindfulness Exercise)
Anapana-Sati-Bhavana by Ven. Nanyane Ariyadhamma
《六妙法門》及《小止觀》 智者大師述
《數息觀法》 談玄法師著
《修定修行觀法要》阿旺南結上師口授
(本社說明:文章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本文原載《明珠佛學社成立二十五周年特刊》,現徵得高老師同意,移載於此與大眾分享,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