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阿賴耶識淺說
作者:小流
發布時間:2009/6/16

 

甲、題解
 
阿賴耶識,又稱第八識,梵語Alaya Vijnana音譯而成「阿賴耶」。為有情根本的心識,八識之根本。它含藏了一切善惡行為的種子,當因緣成熟時,能引生有情的根身器界,所以為一切事物之根源。此識之義譯則有多種異名,有譯作藏識。藏者,具有三種意義:
 
一、能藏──能含藏一切事物之種子故。
二、所藏──為萬法種子所藏之處
三、執藏──末那識攀緣此識為自我而堅執不捨,故說為執藏。
 
又有譯作異熟識,能引起生死善惡業之異熟果的緣故。更有譯作種子識、阿陀那識、根本識、神識、心等等。
       
此阿賴耶識之理論乃是由彌勒菩薩所開出,經無著論師之傳承,而由世親論師將之擴大充實,在他的《唯識二十論》及《唯識三十頌》中圓滿地建立起來,成為大乘唯識宗的根本主張。
 
乙、阿賴耶識說是否有違佛意
 
雖然初期出現的大乘諸經已談及第八識,但是各部派卻不承認大乘經為佛說,亦不承認有阿賴耶識。此等爭辯在大乘經中常常見到。其實在眾多經典之中,較可信為釋迦佛所口說而為眾弟子結集流傳的,乃為《四阿含》。除阿含經外,亦有很多小部經典秉佛之旨而另自結集的,大乘經典亦理應如此。所以若說大乘經不能視為佛說的話,部派各經出自佛說者亦無幾了。況且,佛陀在世說法並無文字紀錄,一切義理都是口口相傳,乃至佛滅後才有經典結集,以文字將內容記錄下來,此等紀錄亦很多透過弟子們的推演發揮。故此,若要判斷經典是否合乎佛說,應以佛教公認的「三法印」為準繩,只要所說的不違背佛陀的本懷,皆可視同佛陀所宣說。
 
此外,唯識論成立阿賴耶識之說亦有所引據,以《增一阿含經》之密意說有第八識名阿賴耶。佛家本非斷見,豈謂死後便斷滅無有?若如是,則何用修證?所以,原始佛教雖未顯立八識,但亦承認死後生命不斷之信念。諸部派亦有此等說法,如大眾部的「根本識」、說假部的「有分識」、化地部的「窮生死蘊」等,可以說是不完整的阿賴耶識思想。故此,阿賴耶識思想與佛意並無相違。
 
丙、識變似境
 
唯識宗主張「萬法唯識」,即是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由我們的阿賴耶識所現起,而由前七識所執持、攀緣、認識而產生概念。這個原理就是「三能變」。而三能變中最基本的就是阿賴耶識的異熟能變。
 
我們多生以來所做的一切善惡行為,熏習成為種子而貯藏於阿賴耶識中,而阿賴耶識具有異熟的作用。異即不同,熟即成熟,異熟通俗稱就是果報。異熟通常具有三種的意義:
 
一、異時而熟──種子由初時至成熟而引起的果報必在不同時間。
二、異類而熟──業種子當在因位貯於阿賴耶識中時必具善、惡、無記等三性之分類,但成熟後之果報必為無記性。
三、變異而熟──種子由因而至果的過程中必經過很多變化才能成熟。
 
由於阿賴耶識具備異熟的作用,於是多生以來的種子經時間、變異等而成熟,生起現行,變現起有情的根身及身體所依的器世界。再由第七識的「思量能變」的計度作用,生起「我」的執著;及前六識的「了境能變」的了別作用,攀緣第八識現行的種子而生起認識概念。於是山河大地,他人自我的概念由是而建立。所以說萬法唯識就是這個道理。
 
丁、識之淨化與轉識成智
 
由於阿賴耶識含藏著煩惱及清淨的種子,因而蘊涵著出現煩惱種子所現起的穢土或清淨種子所現起的淨土的可能。所以我們若能努力修行,把與煩惱相連結的行為減少,而多作引發清淨種子起現行的善行,使阿賴耶識中的煩惱種子漸漸減少而清淨種子漸漸增多。慢慢地識之種子便能淨化,同時開展日趨美好的生命。
 
此外,更要修習止觀,以智慧力漸次將煩惱障及所知障的種子清除,體證諸法實相,是為見道。更歷經菩薩十地修行,最後入金剛喻定,起金剛心將最微細的有漏煩惱種子徹底摧毀。祇剩全部無漏清淨種子,於是無漏的功用全部現起,產生一個新的純粹清淨世界。阿賴耶識亦轉成一個清淨識,稱為「大圓鏡智相應淨識」,簡稱「大圓境智」,又稱無垢識。
 
因為阿賴耶識是遍虛空界,無乎不在的,而轉染成淨後,清淨似圓鏡,清楚照見一切諸法,亦與般若相應,故曰大圓鏡智相應淨識。又因此識至此了無塵垢,故稱無垢識。由此依次轉第七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相應淨識」,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相應淨識」及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相應淨識」。於是成就大菩提、大湼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成佛。
 
戊、結語
 
當我們明白到,我們的身體及所處的世界不外由第八識的種子所起現行而存有。我們所作的行為亦會熏化成種子而藏於此識中經異熟而成果報,大家就應該努力淨化本身的行為,使能約束身心,更不應對自我及一切事物執為實有,由此減少與貪、瞋、癡等連結的行為,努力修行,放開執見,開展美好的人生,向著圓滿的佛地進發。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