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西來初地
作者:演依
發布時間:2010/10/16

 

參訪廣州佛寺,素來只知有光孝寺和六榕寺,前者因六祖惠能在此妙論風幡然後剃髮出家而名聞天下,後者因大學士蘇東坡見寺內六株榕樹題書而令寺易名。這次趁著假期參加佛學社舉辦的廣州佛寺兩天遊才曉得其實廣州滿城古寺,其中至少有四大古叢林,除了所知的光孝和六榕,就是華林禪寺和大佛寺,都經歷了千多年的興衰,有幸至今猶存。我們一眾師生社友,亦有幸參訪巡禮。
 
原來廣州是個具有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都會名城,至秦漢時已很繁榮開通。佛教隨著商旅貿易從海路傳入中國的最初口岸,就是廣州。這裡最早的佛寺出現於西晉年間,大概是公元281年,因西竺僧人僧迦摩羅的到來而修建。而四大叢林隨其各自因緣,陸續創建。
 
四寺之中,最古老者就是由三國東吳賢士虞翻的後人捨官宅所成的制止寺,也就是現今的光孝寺,除了六祖曾在這裡剃髮受戒外,初祖菩提達摩亦曾在此間洗鉢,寺內有洗鉢泉為證。其實達摩祖師於南朝年間自天竺泛海到中土,在廣州登陸後,北上中原前,曾在近岸處結草為庵,被稱西來庵。這裡與光孝寺算是同一區,距離不算太遠。清初時有禪僧來將西來庵擴建為華林禪寺。
 
另外六榕寺本是寶莊嚴寺,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間,當時並建造一座舍利塔以供奉從真臘(現今之柬甫寨)迎回之佛舍利,但宋初毀於火,現存之“花塔”係北宋時代重建,外觀有八角九級,內裡實則十七層,是廣州市現存最古的建築。
 
至於大佛寺,前身為新藏寺,是南漢王按天上二十八宿而於廣州城四維所建的七間佛寺之一,其餘六間已無聞不可考。大佛寺中本有三尊大佛,六米高,十噸重,是清朝順治年間平南王尚可喜以黃銅精鑄,寺亦因之得名。但六十年代所有殿宇遭逢破壞,三尊佛像也被送走待時燒熔,後雖可保存下來,但卻被送往六榕寺安奉。現在的三尊大佛像乃依樣重新鑄造。大佛寺現時的最大特色是開設了廣州佛教圖書館,內藏頗多佛教典籍及有關光碟供人借讀。
 
旅行社的導遊在行車時為我們大約講解了每間寺的一些背境,到了下車入寺參觀時,我們的老師便當起嚮導,由寺門口的匾額楹聯開始,到與寺有關的歷史人物、寺的建築布局、乃至每個殿堂、佛、菩薩和護法神像的配置等等,都娓娓道來,如說家珍,十足一個專業的講解員。
 
四大叢林古寺,每一處都載負著一段段曲折因緣,每段歷史沿革、人物事迹,都可以說上半天也說不完。各寺無論在建築、藝術、考古、宗教、文化等,都各具特色,各自精彩。佛教的聖迹文物法器,更是數說不完。此中特別想介紹的是達摩祖師的西來初地—華林禪寺,因為它比較少為人所知。
 
第一次聽聞華林寺是在兩年前。2003年初我跟朋友來廣州遊覧,偶而聽聞在繁榮鬧市中有一達摩祖師的古寺,便欲即刻一探究竟,尋覓了半天才在眾多玉器商戶中找到寺門,但我們好像電影中的情節一樣,寺門剛關閉時才趕到,拍門門不應,剛巧有人出來,馬上死力頂著大門懇求看門人讓我們進去看一眼,「不行!」嘭的一聲寺門再度緊閉,無奈翌日便要離開廣州,一直未有機會再次登門,今次總算真正有緣了。
 
廣州古城,是佛教沿海路自西來初登中土之地。據清康熙年間的華林寺碑記所載,華林寺是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泛海西來初登中土之地。這裡可說是初地中的初地,對禪宗行人而言,該算是個聖地吧。
 
相傳達摩登岸後曾在這裡結草為庵,駐錫過一段日子才北上嵩山,所以最初這裡名為西來庵。但此後直至明朝崇禎初年,才有臨濟宗法嗣宗符禪師應邀到來,一面傳法,一面募捐營修擴建。大雄寶殿、達摩堂、禪房樓閣等,至清初順治年間得以大成,更名華林寺,逐漸興盛,成為一大叢林,當時佔地二萬多平方米。至康熙年間,僧人元海以肇慶星岩白玉石造砌成約七米高的舍利塔,建於舍利殿中,塔的外觀六面七層,造型典雅玲瓏,每級每面都刻有精緻花紋,是揉合了雕刻與建築藝術的精品。之後到了道光年間,大概公元1846年,住持祇園和尚奉詔修建五百羅漢堂,安置木雕羅漢坐像五百尊,堂中央並有以青銅鑄造的四米高阿育王塔,塔中四面都各有一佛。堂內還有一尊據說是全中國所有寺院中絕無僅有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雕像。這尊濃眉大眼的雕像,頭戴圓邊帽,身披斗蓬,屈一膝,垂一腿,安坐在臺階上,面帶笑容,兩手比劃著,好像在跟你講述他的旅行見聞。這是依國家地理雜誌轉載的圖片來描述的,至於實物,寺內除了那舍利塔,其餘都已是歷史陳蹟。那十年動亂期間,什麼都毁掉散失了。
 
舍利塔雖得以幸存,但已暴露於風雨驕陽之下,1965年時,更遭認為擋路而被拆遷至一老遠的蘭圃中。不過拆卸時,竟然在塔基深處掘出一個石函,函中藏套盒三重,第一重為木盒,外用松香封裹,上面隱約可辨朱砂所寫「佛舍利」三字;第二層是銅盒,蓋面上刻有銘文:「大清康熙辛巳孟秋華林寺住持沙門元海敬合,緇素捐資建白石浮圖,奉安釋迦如來真身舍利二十二顆......」銅盒之內散放著珍珠、琥珀珠和數塊沉香木。第三層銀盒就放在沉香木上,蓋面上銘刻著七個梵文字,經專家翻譯,意為「釋迦如來真身舍利」。銀盒裡裝著一枝銀質蓮花,上面均勻嵌著十一朵復瓣蓮花,蓮花的蓋子之下便是如米粒般大小、呈白紅黑綠諸色的佛舍利。這些舍利的來歷不能稽考,有許多專家論證認為應據華林寺所藏的資料為準。姑勿論舍利孰真孰假,至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但自出土後經過一番轉折,到1996年送還華林寺時只有廿一粒,少了一粒。
 
現今之華林寺,坐落在廣州最繁盛之一的商業區,四周被玉器市場包圍著。標誌著當年達摩祖師登陸的石碑「西來古岸」,則在商業區的另一角。其實祖師登陸的口岸,由於珠江長年夾帶泥沙沖積,令廣州沿江陸地續年增長,現在變成距離江岸已有一千一百多米之遙的內街了。從窄窄的大門走進華林寺,右邊首先是重建的初袓達摩堂,堂內供奉著達摩祖師的持鉢自在坐像。再往前便是修復後之五百羅漢堂,新雕的香樟木羅漢像貼金後濟濟一堂。羅漢堂對面是另一頗大的殿堂,但沒有開放,原以為可能是將來的大雄寶殿,但這兩天看到消息,一尊據稱是全世界最大的達摩祖師銅鑄坐像剛剛造好,高6.88米,重約十噸,將從佛山運送到華林寺去安裝,想來就是安置在這殿中吧,因為殿旁後側便是僧房和工地,整個華林寺就是這幾座殿堂,周圍都已成為民居和商舖,被遷回的舍利塔只能安立在羅漢堂外,與堂前的古樹一爭高下,而香客、游客、知客和一切客,就在它們之間熙來攘往。這就是達摩祖師的西來初地。
 
導遊先生告訴我們廣州近年發展十分快,一句流行話可以作說明: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十年一大變。其實這也是現今世界各大城市發展的寫照,寺剎在其中當然不會例外,可以肯定下次有機會再到華林寺,它的面貌一定會大大不同。從網上資料得知,有關當局前年已開始研究如何將這湮沒了的禪宗發祥地重新開發,如修建舍利殿,打造歷史文化的品牌,開發文化旅游等等。只是不知道在考慮經濟開發的同時,會不會同時兼顧僧家辦道修行呢﹖就今次所見,寺內但有佛事經懺,不覺有讓人學習面壁修觀的禪七坐香之類的功課。既然揮起禪宗祖師的旗號,總不可能只有念佛拜懺的事宜吧。否則,一尊再大的祖師像又有何用呢﹖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