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天台宗的「三諦三觀」論說
作者:親嚴
發布時間:2009/5/16

 

甲、圓融三諦
 
「圓融三諦」是智者大師對「事物的真實存在狀態」的一種說明。這亦是一般所謂的「實相論」。自部派佛教時期開始,各派對客觀世界的存在狀態已經進行熱烈的討論,以探討真實的存在究竟是什麼,於是出現了種種不同的論說,形成了很多固定的看法。到了大乘般若思想出現時,便對當時各部派的說法進行破斥。基於一切法都是處於緣生狀態的前題下,一切法的存在皆是在無常過轉的動態當中,其中無有固定性,亦無獨立性,從這個角度下便說之為「空」。真實便是「空」,空不等於無,因為它是有緣生的動態;亦不等於有,因為它沒有獨立和固定性。所以說它是非有非無、雙遣有無的。
 
智者大師亦是繼承著般若中觀的學說,對「諸法實相」進行討論。他依據著《中論》的「三是偈」,配合《菩薩瓔珞本業經》所提出的「三諦」的觀念,再加上《法華經》所開出的圓教觀念,發展成他的「圓融三諦」的說法。在《中論》第二十四觀四諦品中有云: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論中原來的說法,是指出凡是由因緣生的事物,佛說之為「空」,但其實「空」祗是一個象徵性的字眼,用來說明事物的不實在而已,所以說「空亦復空」,「空」只是一個施設的概念,目的是為了引導眾生的緣故,因此「空」亦是「假名」。能明白此,即能破除對事物的有無二邊執著,此即名為「中道」。所以說「空」是「假名」,「空」就是「中道」。也可以這樣看,「空」就是離有無二邊的中道空。
 
智者大師則不作如此解釋,他認為這首偈是描述事物的本來真實狀態的。他將這首偈一口氣唸下去,使意義變成:眾因緣生法,我說它們就是空,同時它們亦是假名,同時這亦是中道義。事物的真實存在情形有三種,它一方面是「空」,一方面又是「假」,一方面亦是「中」,所以謂之為「三諦」。
 
智者大師將「中」的意義,不解作從對立二邊的雙遣超升,而是翻轉過來,遍攝「空」與「假」,因此「中」變成了「亦空亦假」的統合義。
 
智者大師認為客觀的存在自身是渾然一體的,不可以被分割的,我們在觀念上雖然可以用空、假、中三種概念來分析觀察它,實際上三者是同一時間指向事物本身的,此中無先無後,在空間上它本身亦是一體籠罩,無可分割。因此智者在《摩訶止觀》卷一說:
 
「即空即假即中,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不相妨礙。三種皆空者,言思道斷故;三種皆假者,但有名字故;三種皆中者,即是實相故。」
 
在事物的存在上,空、假、中三者是貫通的,是同時指向事物本身,所以三者可以互相交遍而呈現圓融狀態,這個狀態便稱之為「圓融三諦」。若此三者是有次第的話,便祇能稱之為「隔歷三諦」了。
 
乙、一心三觀
 
相對於圓融三諦的實相論,在修行者的禪觀角度上,智者便開出了「一心三觀」的禪觀法門。「一心三觀」為慧文禪師自《大智度論》中悟出「三智一心中得」之後所提出的觀法,經慧思禪師而傳至智者大師將它發展完成。「一心三觀」就是在一念心之中,同時觀照空、假、中三種實相。修習「一心三觀」的禪法,可分為三個階段:
 
A.別相三觀 ── 又名次第三觀。即個別順次第地修習空觀、假觀、中觀。這是修習禪法的初步階段。
 
B.通相三觀 ── 觀任何的一諦時,將其餘二諦都攝歸在此一諦中。如觀照「一空一切空、假與中皆空,一假一切假、空與中皆假,一中一切中、空與假皆中」。
 
C.一心三觀 ── 又名「不次第三觀」。即在一念之中,三觀具足,即空即假即中。這種觀法在時間上無分先後,在對象上包含著對立與統一。這是一個上下交融的立體觀法,故智者稱之為「圓觀」。此圓觀的境界是不能用語言來描述的,所以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觀法。能夠成就圓觀者,就能穿破無明,直達諸法實相。
 
這圓觀的內容,在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中便有詳細的論述,並以此建立了天台宗特有的禪觀理論。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