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高永霄老師專訪
作者:普明採訪組
發布時間:2012/9/24

 

前言:高永霄老師月前離世,明珠仝人深表惋惜。高老師為人甚為低調,祇是默默耕耘,為推動香港佛教的弘揚而作出努力。我們現覓得約於1989年普明佛學會《普明》刊物採訪隊跟高老師作了一次專訪的文章,轉載於此,給大家分享。讓社友同學們以此記念高老師的點滴,亦可了解當年香港佛教的情況。
 
        一個天朗氣清的上午,普明採訪隊趙滿雄及梁國棟,到明珠佛學社拜訪高永霄居士。當日高居士正為佛學班同學講授《阿彌陀經》,我們亦藉此勝會得參彌陀經之要義。《阿彌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淨土三經為佛說阿彌陀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及無量壽經。彌陀經主要介紹阿彌陀佛所居之西方極樂國土,及其種種莊嚴景象。經中勸勉諸界眾生發願往生極樂。居士主要修習淨土,念佛往生,工餘時在各研習班弘揚佛法,以積功德。六三年在首屆佛學班修業,由羅時憲教授講解其所編之佛經選要,得益至深。羅公以唯識見著,故居士對唯識亦甚有根底。隨後皈依樂果法師,念佛往生。居士修行方法以淨土為宗,學理則主唯識,亦曾跟忍慧法師學禪定,近年也在眞言宗學灌頂,亦可說是兼百家之長。
 
  高居士本身的職業是市場主管,從事西藥推銷工作已二十多年。現年雖已六十過外,仍然敬業樂業,未有退休打算,現在一頗具規模的藥廠當市場行政人員。居士利用工餘時間,積極推廣佛教,扶掖後進,所學頗為廣濶,目的是要參領各宗派所長,俾能更深入的參透禪機,早成正果。居士近年在佛學班講授十宗概要也是因為他佛學廣博所致。居士已有廿多年的弘法經驗,對於香港佛教弘法事業方面,他有以下的看法:廿年前,只有三輪佛學社開辦佛學班,當年的學員年紀比較大。現今學佛者年紀已越來越年輕,兩間大學及某部份的中學亦有佛學會的成立,可以說是後生可畏,是未來佛教界的接班人。說到佛學雜誌,則未算蓬勃。香港佛教只有十多年歷史;內明月刋還要遲些。這兩部刋物可算是比較有長久的歷史,近年佛學團體的刋物有法燈普明菩提世佛等等,內容較為普及化,學理方面則較少一點。學術專著亦不多見,近期只有霍韜晦的《安慧唯識三十頌》中譯,其餘的大都只是重印幾部較為流行的佛經,如《心經》、《金剛經》、《阿彌陀經》等。對香港佛教未能有提升作用。至於台灣及大陸方面,所創作的佛教書籍則比較豐富。因為在當地之研究院有專科的研究員對此下功夫,才有機會去編寫他們的研究報告。但在香港則缺乏此種環境。
 
  關於講學弘法,居士亦說,法住、中大校外課程亦有各種佛學課程,但聽說修讀的人並非那麼踴躍,就算是能仁書院之佛學研究班亦甚少人報名。香港佛教文化仍然很低落,現在不少佛學團體舉辦的佛學初班,雖然修讀的人很多,但不知何故,課程結束後就各散東西,很少學員能願意跟着進修中級班甚至高級班。但話說回來,一般佛學團體只能提供初級班,之後未必能接着開中級班,以致學員初班畢業後亦未能即時修讀中班,這是普遍存在着的「銜接」問題。若能統一各團體在一年內舉辦的佛學班,將各級別的佛學班有系統地連繫起來,那麼學員便可按步就班的修習佛學課程了。
 
  隨後我們亦提到如何改進現時佛教界的弘法方法。因我們覺得現時各團體有各自的方針,教外人看來有鬆散的感覺。居士亦提出他的意見:應該是所有佛學團體的負責人、講師等坐下來,討論一下未來之弘法事業,否則這樣就似一盤散沙,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少不免有些地方會忽略,有些則可能重複了。話說回來,在八三年普明佛學會發起的「此岸彼岸」弘法大會,本有意集合各佛教團體來做些弘法工作,但後來因各種人事問題,而未能將之有系統地每年一次的辦下去。佛教團體未能統一資源而只有各自開辦佛學班,少不免予人有重疊之感覺。說到基督教,有一教會曾開辦教理研習班,為期二年,主要收取在職教師,教授其宗教的理論及實踐方法。在最後階段,還邀請其他宗教人士主講其教理,俾各學員能一窺教外各派之義理。居士亦曾被邀出席。學員修畢後獲頒發文憑,持有此文憑可有資格在基督教學校內任教聖經一科。所以說弘法應有一套完備的系統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讀經、教理,各方面都要兼顧,則人材培養方面或許會有成績。居士認為一個比較完整的教理課程應是由基本教理開始,接着是印度佛教史、中國佛教史,然後是大乘理論去到修行實踐。這才能成為一個充實的佛學教程。
 
  說到現時佛教各派的山頭主義是否比較重。居士說可能是,如金剛乘,只講密宗。其他佛學團體亦只各顧各的開辦佛學班,而未能集中師資、統一課程編排,有些時候某些學員在修畢初班後而未能立即銜接中班,以致學習有所中斷。而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將各團體所辦的佛學班時間表重新編排,當某一佛學初班結業後,另一中班亦同時開課,使有志繼續進修的學員有上進的機會。另方面,如能吸引多些大専學員,將之培養成材,對佛教界弘法事業必定大有幫助。
 
  佛教界亦應關注著作這一方面來,現時一般來說,有關佛學的書籍大都是重印以往各大德的舊作或翻印較流行的佛經而已。所以各佛弟子在修行證道之餘,有空的話亦應撰寫其個人之佛學心德,以饗後學。此外,我們亦說到能否將某些佛經白話化。居士也很贊成,照他所知,台灣已有大德將巴利文的佛經譯成中文及將其他重要的佛經譯成白話文。不過,是否需要將所有經藏都譯成白話,這就要考慮其重要性了。例如將《大般若經》六百卷全數譯出,這工程就很浩大了,而且亦未必有此需要呢!
 
  為了方便一般初學佛的人,如能將適合他們閱讀的佛經佛理等編成一套教科書以便他們入門進修,那多麼令人鼓舞。居士說佛教宗派很多,如果將各宗派的教理都包含在一起,會給人有雜的感覺。但類似西方聖經的讀本以供教眾修讀,佛教界內暫難辦到。不過,初學的選本則有佛教十經,收錄觀音經,普賢品等十種較重要而又利初學的佛經。是入門必讀之書。
 
  佛教的傳播,出版定期刋物是必要的。另外各類講座亦是針對各階層,如到難民營、老人院、監獄等。居士亦提出他的計劃。他曾想組織一隊弘法隊到新界各鄉村為當地村民弘法,因為那些偏僻村落交通未必方便,要求村民每星期到市區聽講可能有點困難,若能由佛教有心人組成一隊弘法隊,每星期日分成若干小組到各鄉間替村民說法,使不論遠近,不論賢愚都能同霑法益,那太好了。但後來考慮到經費問題:每星期四組,每組車馬費五百元,一個月約一萬元,個別的佛學團體未必能長期負擔這筆經費而擱置此計劃。但這不表示此建議不可行,只待將來各方因緣契合,就有成事的一天。
 
  上文曾說佛教宗派很多,山頭主義頗重,但團結就是力量,如何將各佛教團體組織起來,這是佛教界現時亟待解決的問題。正如普明當年發起第一屆「此岸彼岸」弘法大會,大部份籌備工作由普明、佛青、港大佛學會一起去執行。其他佛教團體亦間有協助,籌備過程中,因各單位有不同意見而產生一些摩擦。雖然那次此岸彼岸都得到很好的評價,但一些小摩擦亦令此活動有一些小瑕疵。居士亦同意佛教內也存在此問題,他希望各團體能衷誠合作,把香港的佛教提升到一定程度,與世界各地的佛教團體一起向前邁進。
 
  數十分鍾的談話一幌就過去了。居士的親切、熱誠、健談,令我們這次訪問輕鬆而不拘謹,踏實而有見地。普明採訪組能夠將各大德其言其行介紹給各位善知識,這份工作是有意義的。我們是會繼續努力精進的。
 
 
 
(原文刊於《普明》第21期,現得當年主編同意,轉載於此,謹此致謝。)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