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善心作壞事?
作者:親嚴
發布時間:2012/12/27

 

        年輕時,父母常常告誡我們,做人處事要心存善念。在學校裡,老師亦教導我們,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在都提示著,我們立身處世,都應當互相幫忙,不要傷害人家。
 
        不過,在進入社會做事後,很多朋友開始告誡我們:做好事不妨,但卻不要好心做壞事。原來社會上這類「善心作壞事」的事情真不少,例子俯拾皆是,最明顯的例子,莫如借錢給賭仔還債,因為他不會因此而戒賭,而只會越賭越大,越借越多。又例如父母溺愛小孩,隨意放縱,讓他做自己喜歡的事、隨意暴吃、隨意花錢,結果出現少年痴肥、青年舉債、驕縱逸樂等等青少年現象。這著實令我們反思,應該如何去做我們認為善的事情?
 
        佛教徒也不例外,我們常常將「行善積德」掛在口邊。一般佛教徒的修行綱目,是以護持五戒為基本,五戒之中,則以戒殺生為先,戒殺之餘,更要護生、放生。歷代也有不少記載著,古德救生護生的故事。於是乎,安排放生動物,也是很多道場樂於進行、信徒樂於參與的宗教活動。
 
        近年中國開放經濟,富人多了起來,很多佛教徒參與不同道場的宗教活動,以求積福添壽。近年他們流行野外放生活動,但因不得其法,自以為做了好事,積了福德,但結果是害了眾生,引致了大量魚類、鳥類死亡事件不時出現,自然生態被人為地破壞。更有甚者,年初在中國北京市,有群眾在市郊胡亂放生上千條蛇類,令致鄰近村落居民大為恐慌,趕緊知會公安,又呼喚村民,急忙離開工作崗位來捉蛇,最後放生者須賠償四萬多元以補償村民損失。又有南京市民在長江放生大量養魚,被其他市民知悉後,群集在下游大量網捕,成為當地電視報章新聞。
 
        從佛教立場來看,每位佛教徒當然都應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徒應作善事,但甚麼是善心善事?很多人都不清楚,祇知道幫助人便是善事,傷害人便是惡事。但甚麼是助人呢?如何助人呢?很多人只看眼前事,認為發心為善,動機純正便可以了,但他們忽略前因後果,不曉得每件事情的出現總有眾多的因素,假若不問緣由,胡亂幫助,則有可能越幫越忙。
 
        又有些人認為做善事達致目的便可,祇求目的,不問手段的情況,正是目前國際間很多緩助計劃的情況,很多人捐獻物資或金錢給落後地區,祇是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的,但處理上卻出現很多問題,引致混亂不堪,貪污叢生。古往今來,「揠苗助長」的事情很多,「事與願違」的例子亦復不少,總是動機是好,但落實在行動上,便出現了相違背的事兒,敎人如何是好?
 
        更有一些人認為每件事情都有好與壞的方面,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所做的事情,能利益眾生就可以了,不要去分辨它是善還是惡,他們搬出了所謂「不思善、不思惡」、「不住二邊,無善無惡」等佛家語,來為自己行為作辯解。但是,假若佛教徒都是這樣的不辨是非,那麼,又如何能稱得上是一個理性的佛教徒呢?
 
        佛家說一切事皆由眾多因緣而成,我們不能只是看動機,也不能總看結果而論。只看動機是好,但過程方法上出現偏差,便會產生反效果;同樣道理,只看結果,不問緣由,也會造成不分青紅皂白的手段,產生矛盾。更不能不看清楚過程步驟,便貿然行動,徒生混亂。
 
        其實,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運用智慧是十分重要的。古人有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資助弱者物資以作善行,不若教授他們謀生技能,讓他們終生受用。這是很多慈善機構現時的策略,以圖更能幫助國際間的弱勢社群。
 
        那麼,佛教對「善」是如何解釋呢?《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云:「能感當來樂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這即是說,佛家認為能產生快樂的果報的,又能對治及斷除煩惱的,才是善行。以佛教的勝義來看,學佛的目的在於解脫,解脫對生命的蒙昧與困擾。能夠自己解脫,又能帶領他人解脫,離苦得樂,這才是佛教修行的根本義吧。
 
        例如佛陀的教誨常常具備「初善、中善、後善」的,這即是說:最初如理聽聞佛法,種下善根,這是「初善」;對所聽聞的法義抉擇思維,遣除自心染污,此為「中善」;最後以修慧來行持,徹底遠離煩惱執見,獲得殊勝果位,此為「後善」。以初中後三善配合聞思修三慧,可說是佛家修習善行的標準。
 
        從早期佛教發展來看,善行是傾向於個人性的,善事必環繞著個人解脫而行,若事情是引領我們解脫煩惱、執見等惱亂事情,具足慚與愧,遠離貪、瞋、痴等執見,達致最終解脫,那便是善行,這是從修行解脫上著眼的行為,是出世法的。
 
        後來大乘佛教開出,傾向於社會性發展,以利益大眾為先。於是做善事乃是為了利益眾生,或令眾生得現世福樂,或後世福樂,甚至引領眾生導向解脫的,皆稱作善事。於是菩薩行中的不同利生法門,逐漸開出,令眾生得以循之以行,這是從行善積福方面著眼的世間法。
 
        當然在大乘佛教中,善行亦有出世法的一面,佛教強調修行要有智慧,尤其是出世間的解脫智慧,此即所謂「般若」。智慧的修習,是要放在事情的處理上來呈現的。我們學習菩薩六度中前五度的「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的時候,往往便要運用般若,三輪體空,才能作事圓滿。所以,在五度的後面,若果沒有智慧的抉擇,所有修行皆不能稱為圓滿波羅密呢!
 
        具備善心者,當然不會做壞事。但假若沒有智慧引導,好事會變質,轉為壞事,故此要謹慎警覺。西諺有云:「通往地獄之路乃由善心鋪成」,我們處事待人,須以智慧為導,否則便容易事與願違,不能達到發善心,修善行,作善事,得樂果了。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