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簡述華嚴經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影響
作者:伍達倫
發布時間:2013/1/21
 
 
 
明珠佛學社第十一屆經論研習班修業報告(2006-2008
 
                                                              學員:伍達倫
 
 
題目:
 
《華嚴經》為初期大乘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對大乘思想發展的影響甚大,試簡述本經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引言
 
《華嚴經》在佛經叢中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初期大乘非常重要的典籍。淨空老法師在新加坡的一次法會中[1]曾指出:學佛一定要讀佛經,它的精華都在經典裡面,尤其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學佛者應該多花時間選讀此經。但是《華嚴經》內容包含廣闊,文字艱澀,不易閱讀。幸好上課時梁顯式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好的介紹,令我對《華嚴經》有基本的認識,更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篇修業報告嘗試淺談《華嚴經》的內容及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
 
關於《華嚴經》的文章及書本多如恆河沙數,我希望這篇修業報告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來增廣我對《華嚴經》的認識。    
 
二、華嚴宗的發展
 
華嚴宗是中國大乘八大宗之一,可是它並不源於印度。它始於中國,是漢傳佛教的流派之一,此宗以《華嚴經》為依歸,故稱為「華嚴宗」。 以唐朝杜順和尚(公元557-640)為初祖,雲華智儼法師(公元602-668)為二祖,賢首法藏法師(公元643-712)為三祖,清凉澄觀法師(公元738-839)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公元780-841)為五祖,然實際始創人是法藏。 因法藏受武則天封為賢首國師,故華嚴宗又稱「賢首宗」。後來因傳說中《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回來而加以推廣的,所以後人便推崇龍樹菩薩為初祖,而把杜順等依次稱為二祖、三祖,如此類推。
 
華嚴宗在盛唐成立,到武則天時受其看重而達至顛峰。但後來華嚴宗後繼無人,加上遇到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各佛教宗派的發展受到重大打擊,華嚴宗自此衰微。可幸在宋朝高麗國送回《華嚴經》的疏章,華嚴宗因此而得以復興。但當時盛行禪宗與淨土宗,華嚴宗未能有長足的發展,只保持華嚴義學的傳承而已。
 
華嚴經的內容
 
3.1 經題
 
《華嚴經(Avatamsaka Sutra)》全名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今日的《華嚴經》有晉譯六十卷,唐譯八十卷,西藏譯(三篋)三種完本,三者依次增廣,但基本構想則完全一致。至於《佛華嚴》,一般是指裝飾物,尤其是指耳環,也意指裝飾用的華鬘,這與《華嚴》一詞相當吻合。梵語用比喻來稱此世界為「花所裝飾的」,所以藏譯根據內容,譯為《大的集會》[2]
 
3.2 成立的背景
 
今日佛學者認為《華嚴經》成立於公元四世紀中葉。 但《入法界品》與《十地品》即推定成立於三世紀中葉[3]。 所以《華嚴經》的大部分,可以說是屬於第一期的大乘經典。 它是把不同時期的單行本「華嚴經類」編集而成的[4]。 編集地區甚廣,涵蓋印度南部、印度面北部、中亞至于闐地區等[5]。中譯的《華嚴經》是由梵本的經類經過一段長時間翻譯出來的。
 
關於《華嚴經》之梵文版本,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說法,據法藏之《華嚴經傳記》卷一記載,龍樹菩薩在學完當時已知的佛經之後,認為釋尊所說的法並不圓滿。龍王知道後,覺得龍樹菩薩對釋尊的說法未窺全豹,所以邀請他到龍宮閱讀海龍所收藏的佛經。龍樹菩薩於龍宮中閱完《華嚴經》後,才認識到釋尊確實具有無比的智慧。 他很想把全集帶走,但因為上本與中本數量巨大、涵義深奧,非一般世間人所能理解,於是他只把下本《華嚴經》從龍宮帶出,讓它流傳於世間,令世人得到裨益[6]。 此即是十萬偈四十八品(或謂三十八品)之《華嚴經》,而實際上流傳的經本只是下本的略本,唐譯《八十華嚴》也只有四萬五千偈。
 
3.3 主題
 
以上提到《華嚴經》是由「華嚴經藏」編集而成的。 其中《兜沙經》描寫釋尊在摩揭陀成佛的情形之後,十方世界都成為佛剎,佛的分身都住在各個世界,卻預示其後十住乃至十地等諸品所展開的菩薩所行[7]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華嚴經》對十的概念情有獨鍾。 在一般的情況下,十代表完結,象徵圓滿,它完全配合《華嚴經》乃至華嚴宗的宗義。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修學重要經典之一,被大乘諸宗奉為「經中之王」。 據稱釋尊成道後,在禪定中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解釋「無盡法界」時所宣講,後來佛學者認為此經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觀的介紹。
 
3.4 淺談《華嚴經》內容
 
坊間關於《華嚴經》的書有如恆河沙數,包括有全經的梵文本、各種語言的翻譯本、詮譯本、論本等。梁顯式老師[8]在課堂上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故這篇修業報告不會贅論其內容,而只就《華嚴經》中的主要章節提綱挈領的介紹。
《華嚴經》漢譯本有三種。 第一是東晉佛馱跋陀羅的譯本,共六十卷,稱為《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 第二是唐武周時實叉難陀的譯本,共八十卷,稱為《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第三是唐貞元中般若的譯本,共四十卷,實際上只是《入法界品》一品,稱為《四十華嚴》。現今《八十華嚴》比較流行,所以這修業報告以《八十華嚴」》為底本。
 
一)七處九會
 
《八十華嚴》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之說。七處包括地上三處、天宮四處,即 1)菩提道場(地上):第一會六品(世主妙嚴品以下);2)普光明殿(地上):第二會六品(如來名號品以下)、第七會十一品(十定品以下)、第八會一品(離世間品);3)忉利天宮:第三會六品(昇忉利天宮品以下);4)夜摩天宮:第四會四品(昇夜摩天宮以下); 5)兜率天宮:第五會三品(昇兜率天宮品以下);6)他化天宮:第六會一品(十地品);7)重閣講堂(即逝多林):第九會一品(入法界品)。
 
二)五十二階位
 
大乘菩薩的階位,即由發菩提心起,到成就佛果止,其間可分為以下的五十二個階位:
 
十  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十  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十  行: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
 
十迴向: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不壞迴向、等一切諸佛迴向、至一切處迴向、無盡功德藏迴向、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真如相迴向、無縛無著解脫迴向、入法界無量迴向。
 
十  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燄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等  覺
妙  覺
 
三)金獅子章
 
《華嚴金獅子章》,是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大師向武則天解釋《華嚴經》的講記,比喻巧妙,深入淺出,結構嚴謹,言簡意賅,令武則天茅塞頓開,大為讚賞。 此章採用以十代表圓滿的華嚴結構,共分十個部分:一名緣起,二辨色空,三約三性,四顯無相,五說無生,六論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是了解《華嚴經》不可多得的簡易入門書。
 
四、華嚴經對中國的影響
 
4.1   對佛教的影響
 
有學者認為,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想最顯著的佛教派別是淨土宗、法相宗、和華嚴宗[9]。 淨土是一個理想的修佛國土,折射著人們對社會的不滿,而它又是「易行門」,故能成為他們最佳的法門。 法相宗的理論結構,大體上可歸納為一個中心命題,即「唯識無境」,及兩個基本觀點,即「能變」說及「帶相」說[10]。 此類思想只有在大變動時期才容易被發掘出來,故法相宗在中國近代新思想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
 
華嚴宗與以上兩宗不同。 此宗所奉的《華嚴經》初譯於東晉,持續到北宋,綿延約八百年。 因此幾乎任何學派和宗派都涉及《華嚴經》。尤其是法性宗、法相宗(唯識宗)[11]、和禪宗。
 
武則天(公元624-705)把華嚴與禪宗聯結起來,使華嚴宗和《華嚴經》受到廣泛的推崇。 自此《華嚴經》對中國佛教影響很大,尤其對禪宗的影響更甚。 華嚴宗特別強調圓融,它體現在「事事無礙」、「十玄無礙」、「六相圓融」等禪悟思維中。
 
最能體現華嚴宗特色的是「事事無礙」的現象圓融論,它是華嚴的最高境界,它衝破了生佛諸法的界限,將人類精神、審美感悟提升到圓融互攝、重重無盡的境界。 圓融是華嚴的至境,也是禪的至境。 禪宗發揮《華嚴經》「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 未來現在劫,回置過去世」的思想,體證時間的圓融。 華嚴理事無礙的宗旨深深影響著禪宗。它在禪宗《信心銘》、《永嘉集》、《楞伽師資記》等均有發揮。 例如在希遷《參同契》有:「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回而更相涉,不爾依位住」。 指出理與事、事與事間的相互關係,有「回互」和「不回互」兩種。「回互」指理與事相互融通的「相即」關係,「不回互」指理與事或事與事不壞自相而保持自身的獨立性,是「相非」關系。這要旨對佛學研究有一定的影響。
 
《華嚴經》譽為「經中之王」。它的影響遍及諸經。 世親菩薩在無著菩薩的循循善誘下,晚年以《華嚴經》的「三界為心」作依據,撰成《唯識二十論》。  此論確立「唯識無境」的觀念,對諸識轉變外境,修持轉依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說明[12]。其他經典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清初的續法法師[13],他畢生研究《華嚴經》,對佛教的影響其大。 續法(公元1641-1728)後名成法,字百亭(或作柏亭),别號灌頂。俗姓沈,生於明思宗崇禎十四年,圓寂於清世宗雍正六年。 自幼出家,九歲跟隨杭州天竺山慈雲寺明源師父,十九歲受具足戒,二十歲習講經,歷時七年。法師遍研諸經,融會貫通。故聽法師開示善信甚眾。清代的華嚴學者,最受重視的首推續法法師。 他傳承寶輪大師的衣鉢,並弘其說,將《華嚴經》的綱要集錄,彙成《賢首五教儀》六卷。其後得寶輪大師傳授澄觀大師的《華嚴玄談》,而錄出「賢首教儀」,隨後還有其他很多的著作留傳於後世。  續法法師是一位博通佛典的華嚴學者,他精研《般若經》、《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梵網經》、《圓覺經》、《起信論》等各種經論。其中尤其對華嚴經有更深的研究。 續法法師的《華嚴經》研究對中國佛教後學起了一定的影響。
 
4.2 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在公元一世紀開始傳入中國,後來逐漸被國人接受,發揚光大。 及後更自成一派,成為有中國特性的佛教,與印度本土的佛教分庭抗禮,別樹一幟。顯著的例子是天台宗與華嚴宗。 前者尊奉《妙法蓮華經(法華經)》,而後者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所依。 這二宗在印度佛教體系中是沒有的。
 
佛教對中國文化影響甚深,尤其是天台宗與華嚴宗。它自傳入中國後就以其漢譯的方法和儒家的宗法倫理相調和,並且隨著歷史的演變,佛教倫理更趨儒學化,以迎合中國人的道德心態。 在另一方面,儒學實際上也吸取了佛教倫理道德觀念來充實自己,由宋明理學家的倫理道德學說可見一斑[14]
 
在哲學方面,佛教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一方面糅合中國傳統哲學的唯心主義流派而流傳,另一方面,它又受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所攻訐[15],《華嚴經》也難以獨善其身。 幸好到了宋末明初,儒、釋、道三教傾向合一,減少了針鋒相對,而轉化為一種新的包容哲學。 佛教在近代出現了復興,佛學人士如楊仁山、歐陽竟無、譚嗣同、梁啟超等貢獻良多。 復興的主流雖然是法相唯識宗,但有一些學者也繼續其它宗派,包括天台、華嚴、淨土等[16]
 
在文學方面,因要大量翻譯印度佛經,翻譯家提出了六大翻譯原則,源用到現今,其影響可是不少。 又翻譯家因需要而創造了不少字和詞彙,例如「佛」、「魔」、「方便」、「世界」等。 它豐富了中文的詞藻。《八十華嚴》文義流暢,內容也較完備,故在中國佛典中,流傳最盛。 在宋代開始,文人雅士更將佛學的禪意融入詩句,而創出「禪詩」來,在中國文學上佔有一重要位置。 可見佛學對中國文學有其深遠的影響。
 
佛教在藝術方面對中國的影響尤為藝術家及一般市民的所認識。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會接觸到佛教的藝術品。在很多石窟裡,如敦煌石窟,經常看到《華嚴經》所描寫的華藏世界的痕跡。 無可置疑,佛教的藝術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
 
4.3 對現代人的啟示
 
淨空老法師在新加坡的一次法會上開示了「華嚴經對現代人的啟示」[17]。他的啟示主要是兩點。 第一是「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第二是「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在《往生經》看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相好,這個是自性裡本來有的,完全沒有失掉。又妄想是迷,佛是覺。 迷了之後,就起妄想,接著便是起分別,然後是執著。 這一迷把我們的德行、智慧變成煩惱。 經上常說「煩惱即菩提」,覺時,煩惱是菩提,迷時,菩提即煩惱。《華嚴經》就是教人覺悟[18],令眾生脫離煩惱。
 
結論
 
《華嚴經》是大乘佛教一部重要經典。 被譽為大乘諸宗的「經中之王」實不為過。 它文義流暢,內容完備,其中義理涵蓋範圍廣,超越時空,但互不妨礙,達至廣大而消融對立的圓融法界。依據《華嚴經》而成立的華嚴宗在中國萌芽、茁壯成長,至日後衰微。 但《華嚴經》本身對中國佛教有很深遠的影響。學佛人士,無論任何宗派,都應修讀此經,作為了解其本身宗派的義理。

 

參考書籍
 
 
1  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7年。
 
2  梁顯式《「華嚴宗」簡介(一)》,香港:明珠佛社講義,2008年4月13日。
 
3  梁顯式《「華嚴宗」簡介(二)》,香港:明珠佛社講義,2008年4月20日。
 
4  梁顯式 《「華嚴宗」簡介(三)》,香港:明珠佛社講義,2008年4月27日。
 
5  楊惠南《滄海叢書—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發行,  1993年。
 
6  淨空老法師 《淨空老法師法會 —「華嚴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新加坡:博览会中心第三厅,2006年12月29日。
 
7  張新民等  《白話佛經系列 —華嚴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  魏道儒 《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9  黃夏年《佛教三百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註釋:
 
[1]   淨空老法師, 《淨空老法師法會 —「華嚴經」對現代人的啟示》,新加坡:博覽會中心第三廳,2006年12月29日。
[2]     引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3]    同註2。  引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4]    梁顯式《「華嚴宗」簡介(一)》, 香港:明珠佛社講義, 2008年4月13日,第1頁。
[5]     同註2。 引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6]     張新民等  《白話佛經系列 —華嚴經(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前言。
 
[7]    同註2。 引自《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8]    參閱:梁顯式 《「華嚴宗」簡介(一至三)》, 香港:明珠佛社講義。
[9]    魏道儒 《中國華嚴宗通史》,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序言」 第1頁。
[10]   同註9。 魏道儒 《中國華嚴宗通史》,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序言」 第1頁。
[11]    唯識學所依據的三部主要經典是《華嚴經》、《解深密經》、和《楞枷阿跋多羅寶經》。
[12]  黃夏年 《佛教三百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 17頁。
 
[13]     引自:清代華嚴宗--續法法師  《華嚴經對佛教的影響》。
[14]   方立天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7年,第171頁。
[15]   同註14。 方立天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7年,第177頁。   
[16]   同註14。方立天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07年,第179頁。   
[17]   同註1。 淨空老法師 《淨空老法師法會 —「華嚴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新加坡:博览会中心第三厅,2006年1月9日。
[18]  同註1。 淨空老法師 《淨空老法師法會 —「華嚴經」對現代人的啟示》, 新加坡:博览会中心第三厅,2006年1月29日。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