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莫嫌沒滋味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13/3/5
 
 
        唐朝的王梵志寫了一首白話詩,只有短短四句:「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裡,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土饅頭即墳墓,你看,城外一個一個排列的墳墓,多麼像蒸籠裡的饅頭!餡草,即肉餡兒,想想看,這些土包子饅頭裡的肉餡兒,都是城裡人的屍骨! 一人一個,想多要沒有,也不能不要,人死了,埋在墳墓裡,安安靜靜的,不管你一生多麼榮華得意,抑或是窮困潦倒,到頭來都得鑽進土饅頭裡,土饅頭可不是誰人的專利,這是誰也逃不脫的事實!
 
        這首詩有著很深的含意,究竟人的一生,爭名爭利爭權,為了什麼?人的生命,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算短,貧窮人家有簡樸的生活,只求工作安定,身體健康,平安便覺幸福,到老死時,勞勞碌碌,平庸的過完一生。富裕的人有奢華的生活,過世後家族子女爭財奪產,大家反臉相看,官司無日無之,家人變成陌路人。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明朝憨山大師醒世歌有云:「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昨天剛剛聽到一位師姊來電,訴說她的弟弟因患肝癌,在昨晨去世了,享年四十七歲。人死不能復生,我們除了慰問之外,也希望可以提供協助。幸好師姊一家是佛教徒,事情看得開,弟弟的身後事也一切從簡。想到《無常經》中,佛陀說道: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古往今來,此事誰能倖免?近年醫學發達,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但另一方面,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逼迫,很多吃不消的朋友也會英年早逝,令人無限唏噓慨歎。
 
        我們佛社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當中老社友相繼老成萎謝,很多獨身老人一生淡泊,無親無故,多年來以佛社為工餘去處,隨緣聽課,參加法會,支持活動。我們一早為他們預訂遺囑,承諾為他們辦好身後事,他們都很高興,所謂老有所依,退休後安心來佛社聚會,到行動不便時,便安排他們進入護老中心,直至去世,再為他們舉辦喪禮儀式、火化入龕等等。他們甘於平淡,了無牽掛,生死隨緣,正是我們後輩學習的好榜樣。
 
        這幾年來,多次參與師友送別儀式,出入醫院、殯儀館無數,看遍人生百態。很多年輕人總是逃避前往醫院探病,不敢前往殯儀館送別親友。他們總是有很多藉口,例如是說新年不宜探病,又或說自己生日、父母生日的月份,為忌諱而不去;又或說自己有病,不宜前往;又或說相士推算本年相衝,不宜前往等等。總之逃避這些自認為「不吉利」的場所,逃避去面對生命最現實的事情,恐懼「老病死」的悄然侵擾。
 
        最近同學們為了破除大家的戒禁取見,相約在新春大年初三上午,相伴前往城中最古老的墓園內靜坐。大約二十位同學們,在幽深寂靜、櫻花開滿的墓園內進行了一個特別的靜坐法會,完畢後大家更趁機遊歷墓園,參觀已逝去的前人先輩墓地,也學習反思人生的價值,渡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一天。
 
        在塚墓間修行靜坐,是自古以來的佛教傳統,現時南傳佛教也有著這個傳統。我們看阿姜查大師的著作,常常看到他訴說年輕時在塚墓間修行時的經歷,讓他思維到生命的無常與無奈,也從中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現代人居住鬧市,環境美好,很難想像墓園禪修的益處,沒有這方面的準備,面對死亡時也束手無策。
 
        世間追求感官刺激,坊間食肆林立,新春期間更廣泛宣傳,標榜自家菜式色香味美,滋味無窮,吸引顧客。食欲是人類兩大欲望之首,世人追求美味美食,樂此不疲。現代人吃東西不為飽肚,更要講求享受,於是環境氣氛、食物鮮味、食材鮮艷、設計新穎的食物不斷推陳出新,以滿足人類對享樂的無止境追求。古德說:「欲壑難填」,欲望的深谷是不能填滿的。佛陀教示我們對環境要警覺,教我們要覺知「集、滅、味、患、離」,即知道貪愛對象如何生起,如何消失,味著的過程,因愛著而生起的禍患,最後如何消除它。能夠如此進行,便會在生活上遇到任何情況下均能醒覺,守護根門,出離色聲香味觸的誘惑,達致解脫的目標。
 
       《南傳法句經》有云:「若人壽百歲,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得見最上法。」是的,若能入解脫門,行解脫道,見解脫法,世間壽夭窮通、悲歡離合、成敗興衰,雖然滋味無窮,又與我何干?我們應藉著世尊開示無常之理,精進修行,慎勿放逸,依佛所說,自依止,法依止,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方為最上之道。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