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我們擁有的是否太多?
作者:不息
發布時間:2014/5/8

 

      海倫凱勒曾經說過:「當你抱怨鞋子破時,應想想有人連鞋子都沒有。」現實版的情況可能是,當你在抱怨鞋子破時,原來還有很多人是連手腳都沒有的!
 
      月前有一位澳洲傳教士力克‧胡哲(Nick Vujicic)來到我們的城市裡,跟大家見面。他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斷症,天生沒有四肢,可是個性開朗活潑,勇於面對身體障礙,並以此為題材到世界各地宣揚這個精神,勉勵有困難的人們。
 
       這令我們想起了世界上像他這樣的人非常多,例如日本的乙武洋匡、台灣的謝坤山等。他們或是天生殘障,或是後天遇上意外,手腳都沒有了。可是,他們都勇於面對人生逆境,轉化為向前的力量,各自在成長過程上努力奮鬥,成就自我。他們為世人示範著不抱怨、積極的人生態度,鼓舞著各地的萬千群眾。
 
      當然我們不希望以其他人的障礙,來對比自己的健全;也不是因為看到他人的不幸,而對比自己的幸福,並以此來作推動自己的力量,但看看現時我們所處的社會,我們擁有的是否太多了?
 
現代人的豐盛
 
      現時世界科技發達,交通進步,資源共享,發展飛快不停。在安定而物質豐盛的社會中,人們大多安居樂業,生活充實富裕。於是,新生代的青年都是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下成長,父母從小加以栽培,學習不輟,物資不缺,照顧有加,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故此,一向以為擁有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若有什麼需要,都是父母應負的責任,或是政府照顧的責任。他們是嬌生慣養的一群,認為幸福是必然的,機會是唾手可得的。於是稍有不如意事,便大發雷霆,情緒失控,甚至做出種種傷害自己及他人的行為,形成了所謂「寵壞了的一代人」。
 
     雖然這樣,很多父母仍然擔憂子女將來不能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於是盡量把財富留給他們。殊不知財富太多,反而引生不少的問題。
 
財富五家共有
 
        現代人努力儲蓄財富,但正如古語有云:「欲壑難填」,欲望的深淵是永不能被填滿的。佛陀在《雜阿含1098經》說道:「正使有真金,如雪山王者,一人得此金,亦復不知足。」就算賺得如大雪山般的黃金,世人也不會滿足於現狀,仍然想得到更多的財富。
 
      在《大智度論》卷十一有說:「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那五家呢?同論卷十三曰:「勤苦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水、若不愛子用。」
 
       這即是說,我們的財富是無常的,隨時會受到五種情況所損耗,甚至毀壞。哪五家呢?一是王族,即現時的政府或統治階層,他們決定了社會的制度,但政策隨時都會改變,金錢會隨時貶值,甚至政府及銀行也會破產,令我們的財富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二是盜賊,現時的盜賊跟過去的不同了,他們可能是高智慧的盜賊,或是電子盜賊,在防不勝防的網上處理過程中,盜去我們的財富。三是火災、四是水災,火災與水災甚至風災乃是大自然的災害,也是防不勝防的,尤其是現時地球日益暖化,天氣反常不已,很易便會波及居所。這幾年的特大風災、火災及水災,都是摧毀了無數的家園。至於第五是不肖子孫,假若留給子孫太多資財,會令他們有所依賴,不懂處理而恣意妄為,致令他們最終不能安身立命。所以若要子孫繁盛,莫若是給他們適當的知識教育、人格培養,讓他們從小到大,透過觀察學習長輩言行身教的家庭教育氛圍,使他們成為社會的優良份子,這便更為他們著想了。
 
佛對在家眾的啓示
 
       當明白到現今世界的瞬息萬變、不能掌握的情況下,我們便應學習佛陀給我們的教示。佛陀指出,世間事物皆無有實,一切事物無常、一切皆苦、一切法無我。我們學佛的目的,不應祇是為了滿足我們世間的欲望,而是為了去除我們的根本煩惱 —— 貪瞋癡慢疑見。因此,學佛不是累積財富,不是累積學問,相反來看,修道的目的,正是學習放下我們各自身內所有的種種憂慮煩惱、執見惡習。
 
        當我們切實反省自身的問題時,我們便會明白到,世間的財富學問雖說是擁有得愈多愈好,但站在修行的立場上看,煩惱惡習卻是擁有得愈少愈佳。煩惱執著去盡之日,便是解脫證果之時了。
 
        從佛陀對在家弟子摩訶男的教示中,說明在家優婆塞,在其修行路上,也可以與出家眾一般,證入解脫果位,在《雜阿含928經》中,佛陀便回答摩訶男有關在家信眾修行證果的事宜。經中說: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須陀洹?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佛陀告訴摩訶男,居士若能夠斷除對五蘊身的執著、不當的戒條與禁忌,及對正法不再疑惑,便能證入居士初果了。繼而摩訶男又問如何能證入居士二果呢?
 
  「佛告摩訶男:謂:優婆塞三結已斷、已知,貪、恚、癡薄,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斯陀含。」
 佛陀告訴摩訶男,能夠繼續前進,把貪瞋癡愈減愈薄時,便能證得居士二果了。繼而摩訶男又問如何證得居士三果呢?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
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阿那含。」
 
       佛陀說,若能夠斷除欲界的五惑,即是身見、戒禁取見、疑見、貪欲、瞋恚,即能證入居士三果了。
 
       從經文可以看到,在家居士也可以像出家眾一樣,踏上解脫的道路。而在這條解脫的道路上,不是獲取多少福德或義理,而是以能夠斷除多少煩惱結使來評定的。在家信眾也可以像出家眾一樣,證入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等果位,把欲界的種種煩惱完全斷除。在佛陀時代的質多羅長者便是這樣的三果居士的典範了。
 
放開執見當下解脫
 
       因此要明白,我們自身擁有的,除了五蘊身心之外,更依附著不少的憂慮、疑惑、恐懼、惱亂等等無數煩惱。我們要解脫憂悲惱苦,唯有藉著這個身心,透過不斷自我反省觀察思維,由觀察著身心五蘊的不實變化,了解無常、苦、無我的教示。透過不斷的訓練,放開自以為擁有的我見及執著,從而真正踏上解脫的大道。
 
       佛陀明確地指出,正法不是在死後才可以獲致的,是在我們放下執見的一刻,當下便能證得解脫。因此,我們要更加努力,將纏繞著身心的憂悲惱苦斷除,才能真正達致安樂自在。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