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自覺之路
作者:川流
發布時間:2014/7/18

 

  學佛之初,讀《六祖壇經》時,除了被慧能的求道故事、傳法偈語吸引之外,對慧能教示弟子修學的方法,也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壇經》裡,慧能作出三番四次的開示,呼喚徒眾以反觀自己的過失,來作為主要的修行方法。他非常強調「祇見己過,不見他非」的常慚愧精神,說這才算是真正的修道人。例如經中他說︰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般若品第二)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坐禪品第五)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頓漸品第八)
  
  這種「祇見己過,不見他非」的修道精神,令我想起近代大德印順導師在二十年前,亦曾經在台灣靜思精舍對信眾開示,說明修行不能好高騖遠,一定先要從「反省自己」做起。
  
  印老在那篇開示中說,其實不只修行人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每個人都可經由觀照自己的意念、言語、行為、來調整待人處事的方式。他說:
  
  「學佛的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善自己,只想學些特別的辦法,那是不成的。學佛的人第一要『反省自己』,不要都說別人不好,要明白,問題是在自己。」
  
  印順導師開示的「從反省自己做起」,與六祖慧能強調在生活中常自見己過的精神,都是指導著我們,要把修行方向回歸於自己身心,從覺察自己不足之處來加以改善,才是真正學習自覺之道。
  
  反觀自己最初學佛時,常常不自覺地,把佛陀的教示方法,用來批判他人,月旦大德們之得失。可是回到家裡,自己的行為卻沒有看清楚,常常把積非成是的陋習置之不顧,貪瞋癡越積越厚。乃至學佛多年,修行毫無進步,更常常被生活上的瑣碎事情弄得情緒不寧,顛三倒四。
  
       我們如何來學習反省自己呢,如何步向自覺的學佛之路呢?我們應在日常行為上,不斷進行檢討,看看有沒有看到改善之處。以下是在日常生活中自我進行反省自覺的一些例子:

起居生活的反省:

出入家居時,有沒有注意家居安全?
日常生活時,有沒有重視整潔衛生?
起居作息時,有沒有輔以適當運動?
穿著衣服時,有沒有貪愛名牌服裝?
吃著食物時,有沒有追求味覺享受?
出門開車時,有沒有顧及途人安全?
上班途中時,有沒有遵從交通守則?
處理廢物時,有沒有過度浪費資源?
休閒娛樂時,有沒有沉迷網絡遊戲?
檢討過失時,有沒有試圖自我開脫?

待人處事的反省:

與朋友相處時,會不會缺乏禮貌?
與同事相交時,會不會自視過高?
與舊友溝通時,會不會恃熟賣熟?
跟新友聊天時,會不會口沒遮攔?
親友要幫忙時,會不會無理拒絕?
與伙伴商討時,會不會顧全大局?
在答應做事時,會不會信守承諾?
在批評言論時,會不會太過激烈?
往探望病者時,會不會適當慰問?
在照顧長者時,會不會體貼細心?

學習修行的反省:

對佛陀的信念,我們建立起來了嗎?
對法門的學習,我們掌握了精神嗎?
對僧團的禮敬,我們做好了護持嗎?
對佛寺的活動,我們有積極響應嗎?
對老師的教導,我們有心懷感激嗎?
對閱讀的書籍,我們會消化吸收嗎?
對上課的態度,我們有專心修學嗎?
對新學的法門,我們有積極練習嗎?
對師友的意見,我們有寬心容納嗎?
對生活的平衡,我們有考量配合嗎?

覺察練習的反省:

在走路時,能覺察到步伐感覺嗎?
在站立時,能覺察到腳底感覺嗎?
在坐下時,能覺察到臀部感覺嗎?
在躺臥時,能覺察到身軀感覺嗎?
看的時候,能覺察到看祇是看嗎?
聽的時候,能覺察到聽祇是聽嗎?
嗅的時候,能覺察到嗅祇是嗅嗎?
嚐的時候,能覺察到嚐祇是嚐嗎?
觸的時候,能覺察到觸祇是觸嗎?
想的時候,能覺察到想祇是想嗎?

佛陀晚年的啟示

       在《雜阿含 638經》中,描述佛陀晚年時,舍利弗及目犍連二大弟子相繼去世,阿難聞訊悲傷不已,佛陀開示給阿難道:

    「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佛陀指出有生必有滅這個道理,就算是佛陀本身也不例外的,因此,他開示阿難說,要以自己作為自我依止的洲渚,這即是傳統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教法。阿難於是請問佛陀,什麼是自洲以自依等呢?佛陀告訴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陀教示阿難,要修習觀身如身的身念處,以此正智正念來調伏世間的貪瞋癡憂悲惱苦,繼而以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來修習,這以四念處來修習的方法,便是「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教法。這也不正是從觀察自身來開始的教導方式嗎?

       由此可知,學佛之路也是自覺之路,也正是從觀察自身從生活上,乃至行為上、學習上、覺察上,不斷作出反省反觀,找出自己的弱點,加以改進訓練,直至滅掉陋習,轉為良好的習慣。由此展轉向上,從反省反觀的歷程上,逐漸培養起自我覺察的種種能力,從而開出自我覺醒的道路。

       如果能在行住坐臥、舉手投足之間,保持著正念,覺察著自身的行為心念,繼而念茲在茲,當下直觀,從而滅除貪瞋癡慢疑見,以及老病死憂悲惱苦,這相信應是我們學佛解脫覺悟之道吧。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