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寸絲不掛?
作者:空華
發布時間:2014/5/1

 

  禪宗典籍《五燈會元》卷二記載著一個故事,說唐朝溫州有位比丘尼叫玄機,平常在大日山上的石窟靜坐參禪,一日忽然有所啟悟,於是跑去雪峰禪師那裡,參學印證。雪峰禪師見她前來,便問道:「你從哪裡來?」玄機答:「從大日山來。」雪峰又問:「那麼,日出了沒有?」玄機回答:「如果日出的話,便會把雪峰溶掉。」於是雪峰再問:「你叫什麼名字啊?」回答說:「玄機。」雪峰問:「一天織得多少布呢?」玄機答:「寸絲不掛!」

       雪峰禪師與玄機尼的往返問答,是充滿著語帶雙關的機鋒語,這是禪宗發展至成熟時期,禪師們的往返論道及互相測試的方式。一來一往,通過語默動靜、舉手投足之間來互相考核印證。當雪峰禪師問玄機尼「日出了沒有」時,其實便是問她悟道了沒有?玄機回答說「日出時會溶掉雪峰」,意為她悟道了,悟境可能比雪峰還高。接著雪峰以「玄機」之名再問她一天織得多少布?也是意在問她領悟多少佛法?玄機非常自信地回答「寸絲不掛」,意味著她已經心悟空相,不著世間,無絲毫之掛礙。

  故事說到這裡時,我們都覺得玄機尼的悟境十分高超,能與當時的大和尚比肩論道,不處下風。然而,跟著玄機尼告辭禮退,走了沒幾步,雪峰忽然說道:「你的袈裟拖到地上了。」玄機聞言,立刻低頭回看袈裟。這時,雪峰便說:「好箇寸絲不掛!」

  這位玄機比丘尼十分懂得禪宗的機鋒語,所以與雪峰禪師有多番回答,甚至自認為心無掛礙,以此回應禪師之發問。但當雪峯禪師在她毫無警戒之時,突然說到她的袈裟拖在地上了,她馬上就出現著常人的反應,可見她只從語言知識上知道佛法,卻並未真的體證佛法,不能做到覺在當下的毫無掛礙。因此,這邊才口說寸絲不掛,轉眼間,心便牽掛袈裟著地。玄機在實際修行功夫上,表現得如此不濟,難怪落得雪峰禪師的譏諷了。

       在《五燈會元》卷三的另一則故事裡,亦有用著這個「寸絲不掛」的禪語。有一位士大夫陸亙,平常喜歡談禪說妙,常向南泉普願大師問道。有一天,他向南泉大師說:「我也多少懂得點佛法的奧義了。」南泉於是問:「那麼大夫在十二時中,都幹些什麼事呢?」陸亙便說:「寸絲不掛。」南泉於是說:「猶是階下漢。」

       這位陸大夫當然是知識份子,也好談禪說妙,向禪師自認說懂得佛法之奧妙義理,到南泉考核他時,這乃南泉問他的行為處事,是怎樣應用佛法在日常生活上呢?陸大夫則似炫耀性地回答說「寸絲不掛」,意味自己是心無有掛礙,不著一相,結果被南泉批評為「猶為階下漢」也。陸大夫的回答,變成了如小乘學者般的耽空滯寂,著於虛無相了。這如何能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佛法大義呢?這些禪機鋒語在他們口中,也只能成為口頭禪語吧了。

       現時佛法流行,很多知識份子從書本上學習佛教知識,或者參加道場講座,佛偈琅琅上口,應對自如,便自以為懂得而掌握了佛法義理。待真正回到現實環境的時候,遇到八風的吹襲,不是樂極忘形,便是不知所措,結果露出馬腳而不自知,完全缺乏自我反思反省的能力,最後便會被生活中的顛簸衝擊得體無完膚。

  如何能夠把學習到的義理,不只是在言語上,而是應用在自身的思想行為上,破除自我的執持,這才是我輩學人所要努力的方向吧。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