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南傳禪法傳來香港之後,香港興起了一陣學禪風氣。以往香港佛教界,研經究典的佛學班很多,唸佛唱誦的宗教活動亦普遍,但靜坐班卻是少之又少,很多有志之士求學無門。因此,當南傳禪法傳來香港後,其清晰嚴謹的修法次第,著實吸引了很多人的嚮往與學習。
現代人學禪,通常有內外兩方面的障礙。外在的障礙是城市噪音、資訊刺激;內在的便是腦袋昏沉、胡思亂想。城市發展,寧靜空間愈來愈少,幾乎各處都充斥著吵耳的雜音,使人不得安寧;另一方面,每天蜂擁而來的各類資訊,也刺激著我們的感官。因此,每當進行禪修時,首先腦筋便不能停下來,各種思潮相續浮現,想控制也控制不了;再者,大多數港人都睡眠不足,所以在打坐時更易昏睡;進一步,要面對禪坐過程出現的疼痛,更令人忍受不了。
宣隆內觀禪大約在十多年前,開始在香港佛教道場傳播,其剛勁的禪修風格,起初的確令很多佛教徒趨之若鶩。宣隆內觀禪強調了堅毅態度的重要性,因此禪法的第一個原則,便是規定每節禪修時間應不少於一小時,多數是一個半小時至二小時。在每次禪修時,在調整好盤腿姿勢之後,打坐過程中是絕不可以移動或轉換手腳,要一直保持這姿勢,直至禪修結束為止。宣隆大師有云:「要是困倦了,不要鬆懈休息;有痕癢時,不可搔抓;即使抽筋,也不要動。」
宣隆禪法是以觀注快速呼吸時的「觸覺」及身體不能移動時出現的「痛覺」,來作為對心志的培育。這是鍛練意志力與覺察力的禪法,也是雖簡單但吃力的禪法。很多朋友過不了快速呼吸與觀注痛覺兩個關卡,因而退出這套禪法的修習,這亦令致部份學者以為宣隆禪法是套「苦行禪法」,其實這是他們的誤解。宣隆大師說過:「苦受確是致道的法則,樂受會令我們飄浮於生死之流。」宣隆禪在現代社會追求感官享受的情況下,確是充滿著爭議性的。但在克服昏沉掉舉及培養專注覺察力這兩方面,這套禪法確實有其功效。
梁寶山這幾年一直參加我們佛學社的研習班,同時參與共修會,致力修習宣隆禪法。每年亦在忙碌之餘,安排時間參加每年一度的宣隆禪法共修營。年前更在其工作室內組織了共修小組,每周安排禪修聚會,將一眾藝友拉來打坐,表現出她對禪坐的認真投入。幾年以來,我們看到梁寶的成熟、進步、穩重、寬容。有一次我們在課堂上介紹一本有關印度佛教史的重量級著作,過了兩個星期,我看到她捧著這部書來讀,但薄了很多,細心一看,原來她把書買回來後,覺得書太厚,不便攜帶,於是將這部書一開為二,把上半部放在背包內,隨身閱讀。這種把書本劏開的作為,一般人是不會做的,但是為了爭取汲取知識的機會,梁寶不惜如此,令我印象深刻。
從表面看上去,梁寶是很前衛的模樣,尤其是一頭極短的髮式,十分突出。但相處下來,人卻十分真誠,對傳統價值非常執持,尤其對母親的孝順、對老師的尊重、對朋友的仗義、對同學的包容,在在表現出一個新舊交替時代的現代城市人典範。
梁寶在這書內所結集的文章,涵蓋了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思維清晰,言詞簡潔,從當代藝術評論、社會運動參與、各方遊歷記趣,以至參加學佛禪修的經過,令人目不暇給。除了她個人獨特的見地外,有很多地方紀錄著她的心路歷程,及對現代東西方佛教的發展現象及看法,很具參考價值,其中有關她修習禪法的過程及經驗,更是真切平實,可以看到她在這幾年生活的反映。梁寶的求道經歷,應可以為後學者所借鑑。
現今世界多元發展,交通資訊互聯網之發達,令致世界全然跟以往的不一樣。我們處於地球村內,似遠而實近,天涯若比鄰,訊息爆炸,互相影響,息息相關,無常過轉,極其迅速,身心疲累,莫此為甚。處身複雜變動不居之大環境裡,如何能撥見安寧之道?如何在混沌中理出清晰?對立中見其和諧?矛盾中找到統一?針鋒中釋出共識?污染中感其清靜?梁寶這部結集作品充滿著時代情懷的反映,我只是一個平常老實學佛人,掩扉修行,少問世事,承梁寶不嫌而囑咐,故勉力為其序言數句,望各方好友及讀者諸君,取書披尋一番,且看梁寶是否「吾道不孤」?
明珠佛學社劉錦華
2011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