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行也阿彌陀 坐也阿彌陀
作者:清流
發布時間:2014/10/28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是中唐代時期的出色詩人,也是一位虔誠佛教徒。

  白居易自五、六歲起,開始學寫詩,九歲便掌握聲律。其祖父、父親及外祖父皆是詩人,因此他自幼勤學苦讀,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也磨結成厚繭。唐德宗貞元三年,十六歲的白居易初到長安,便去拜見城中老詩人顧況。顧況見到他名字為「居易」,便跟他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及讀到他詩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句子時,不禁擊節讚賞,立刻改變口氣道:「有才如此,居亦不難矣。」因此撰文推許白居易,讓他在長安留住下來。不過,白居易直到廿七歲時才進鄉試,廿九歲中進士,卅二年歲才步入仕途,開展其一生抱負。由於他不畏權勢,常撰寫詩歌諷刺時弊,因而得罪不少權貴,以致數度被貶謫,逐漸消磨了年輕時的鴻圖壯志。
  
  白居易在官場浮沉之際,與佛教僧侶往來十分密切,早年曾與不少禪宗大德交往,寫下很多與佛教高僧酬答的詩篇。到了五十歲左右,任杭州刺史時,曾慕名參訪當地的道林禪師。道林禪師於山上松樹築巢而居,時人稱之為鳥巢禪師。白居易仰觀禪師於樹上,見其搖晃不已,乃疑惑地問:「禪師住處甚為危險。」禪師說:「太守的處境比我更危險。」白居易說:「弟子為當朝官員,何險之有?」禪師說:「身居官場,明爭暗鬥,互相傾軋,譬如薪火熾燃,怎麼不岌岌可危?」白居易乃進而請教道:「什麼是佛法大意?」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如此簡單的道理,三歲小孩也曉得。」禪師說:「三歲孩童雖會說,但是八十歲老翁卻未必做得到。」白居易聽到後,頓感慚愧不已。
  
  晚年的白居易常遊洛陽,與香山寺如滿大師結香火社,並自稱香山居士,七十五歲病逝於洛陽龍門,葬於香山。他一生詩文作品近三千篇,當中以諷喻詩最為有名,其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中以《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為代表作。

  白居易晚年潛心西方淨土,祈求往生極樂世界,他曾捨三萬兩銀之俸祿,請人按照《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內容,彩繪極樂世界圖、西方三聖像等,日日焚香頂禮,並回向眾生離苦得樂,共登蓮邦。在他七十一歲那年,他寫有《念佛偈》一首,流傳廣遠,膾炙人口。其偈云: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白居易此首《念佛偈》通俗易懂,很能說出老年學佛人的心態。詩人自況,經過了多年的飄泊生涯,已經到了七十一歲的年紀,再不復年輕時那樣容易吟詠詩句矣。這時的視力衰退,看經十分費力;手腳活動也遲鈍起來,禁不住再度勞碌往返寺院作福了。因此,如何能開啟自己的心眼呢?這便唯有念一句阿彌陀佛吧。於是乎,行也是念著阿彌陀佛、坐也是念著阿彌陀佛。這樣的話,縱使事情忙碌如飛似箭般,也不輟念阿彌陀佛。回想起自己已達暮年,一生便是這樣的蹉跎過去。唯有早晚保持清淨信念,聲聲念著阿彌陀佛,祈願能夠往生淨土,藉以來世繼續隨佛學習。當然,那些禪宗通達之士可能會嘲弄自己,為何多了這阿彌陀佛之執著?但是他們通達的又是箇甚麼道理?若不通達法義的話,這又如何修行呢?因此最穩妥的,還是普勸十法界的所有眾生,共同稱念阿彌陀佛吧!
  
  很多人經歷一生環境變遷、人事變幻、事業浮沉,到老年時,氣力不繼,學習遲緩,思維不足,推論吃力。為了心之所安,有所依止,來生有一去處,每每選擇較穩妥的法門入手,因此很多高僧大德,賢人志士,雖然在年輕時致力研經究典,潛心於各宗要義,誇誇其言。可是到了晚年,面臨腦筋緩慢、氣血虛弱,徘徊生死關頭之際,倒不如以簡單易行的淨土法門作行持了。這樣的例子在《高僧傳》中記載甚多,如北朝的曇鸞大師,專研《四論》數十年,經大病後,始求長生之法,後來轉為修學《觀無量壽經》,提倡西方淨土法門,並撰《往生論註》,成為淨土宗的根本依據。此外,亦有僧叡大師,早年為道安法師弟子,其後追隨鳩摩羅什大師,協助其翻譯大、小品《般若經》、《四論》等。他晚年亦行歸淨土,平常行住坐臥皆不背向西方,最後合掌面西而逝。自唐朝之後,經善導大師努力弘揚的念佛法門,大行於中土,逐漸成為後期佛教行門之主流。此宗行法簡易,收效宏大,與其他宗派亦無甚矛盾,因此各派祖師亦多加發揚,故而成就者甚多。
  
       當然,修持淨土法門也不是無條件成就的,據印順導師在《妙雲集?淨土與禪》一書內,討論淨土法門的優劣時,便提出了念佛三要,可說是淨土法門的基石。導師認為,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缺一不可。現簡單撮述其要點如下:

  (一)信:念佛為佛法的一門,所以修淨土法門的,對基本佛法如因果、善惡、輪迴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三寶、信四諦等。假使對這些基本的道理,缺乏堅信,疑惑不定,那又何來往生淨土呢!所以修持淨土的人,先要堅定佛法中的基本信念,然後再加淨土法門的特殊信念。特殊信心有二:首先,要信阿彌陀佛的依正功德。修淨土的人,不但確信淨土實有,而且還要信淨土清淨莊嚴,信阿彌陀佛有無量功德;更根本的,是要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極深極廣、極有大力。其次,要信念佛法門的殊勝德用:只要心口相應,稱念六字洪名,念到身心清淨,一心不亂,便可往生淨土。能確立這個信念,才能發願修行。

  (二)願:信與願不同,不要以為有了信,便必然有願。要知凡願必定有信,有信未必有願。因此,建立信心後,當然要有願行。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願受阿彌陀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三)行:概括的說,行有二:一是往生淨土的助行,二是往生淨土的主行。在助行方面,導師以淨土三經說明,其中《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要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長種種福德,以作生淨土的資糧。《觀無量壽經》說有三福淨業正因,如孝養父母,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深信因果、讀誦大乘等。《無量壽經》也說到要布施、持戒等。這些善根福德,修淨業的人應該盡力去做,使善根增長,福德增勝。往生淨土,念佛是正因,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緣。我們隨緣盡分修學,積集福德因緣,以此功德迴向往生淨土。

  至於第二的主行方面,那便是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投依向義,內含希求阿彌陀佛悲願加持的意義。淨土法門的專念修行,是要在深信誠願的基礎上,在渴仰彌陀本願的攝受中去念,才能與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相呼應的。

       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如鼎三足,缺一不可。淨土行人,在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中,有信、有願,加上稱念阿彌陀佛的行來配合,三者具足,自然可以達到往生淨土之目的。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