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抉擇人生
作者:不息
發布時間:2015/8/3

人生充滿抉擇

       人的一生,充滿抉擇。從出生開始,便要與抉擇兩字打交道。一生下來,父母便已傷盡腦筋,為子女挑選一個既吉利、又有意義的名字,期望子女他日出人頭地,揚名立萬。繼而養育時,從選擇奶粉,以至起居飲食,莫不千挑萬選。到了入學年齡,更千方百計地為挑選好的學校,又悉心為子女選擇課外學習科目,以培養子女的興趣。父母之偉大,就是在於當子女尚未有自主抉擇能力之前,他們為子女抉擇了生活的一切!

       到長大成年後,眼前的每一天,莫不充滿抉擇性。從日常瑣碎小事,例如每天的起居出入、穿着飲食等,一直到人生大事,如選擇工作、選擇居所、選擇配偶等等,莫不令人傷盡腦筋,難於取捨。

  世間事情,無論大小,在未出現之先,總是有不同的可能性放在眼前,令人眼花撩亂,猶疑不決。可是一旦挑選決定,起動實行之後,過程中往往很多時會出現事前未預見的意外情況,於是悔恨有之,惱亂有之,甚至傷心痛苦,令人身心疲累不已。

       由於正確抉擇是很困難的事,因此很多人便會思前想後,拖拖拉拉,或每事求諸神明,或躲避起來,不敢面對,感覺很艱難來下一個決定。

抉擇是甚麼?

       抉擇其實是一種心理作用,是內心當面對外境時,加以挑選決定,選出認為合理的,或抗拒不合理的,便稱之為抉擇。在佛家看來,抉擇是與智慧離不開的,抉擇便是智慧的本質。在《大乘廣五蘊論》中有說:「云何慧?謂即於彼,擇法為性。……斷疑為業。慧能簡擇,於諸法中得決定故。」論中所說的「即於彼」就是所觀察的事情,「擇法」即是對事物境況作出抉擇。這個智慧的作用,便是能夠簡別事情,得到決定的看法。無論是擇法,抑或是簡擇,都是「慧」的體性,即是對法進行觀察,起決定作用。

  佛家認為,當內心與外界生起認識活動的時候,首先便是內外生起「接觸」,繼而「作意」,跟著便起取像作用(想)、感受作用(受)、意志作用(思),這五個心理作用可說是常時生起,無論在任何狀態,它們都會出現的,可說是心理活動的最底層。由心對境生起取像認知後,便會產生苦樂捨等的感受作用,於是由意志推動著對事物進行取捨等。隨著這五個普遍心理作用而生起的,便會是其餘的個別心理作用,而抉擇便是其中之一了。抉擇可以算是智慧的特性,能夠在適時適處作出適當的決定取捨。

三類型的抉擇

  從佛教看來,智慧的抉擇性,可以分為三類,《大乘廣五蘊論》說:慧有通於如理、不如理,及俱非三方面。

       我們從後看上來,首先甚麼是「俱非」呢?就是面對日常事務的抉擇,一般人在世間面對著日常事物,心裡會對它進行認知,然後便評價,感覺是好或不好。隨著感覺的好壞,便會對事情進行判斷,繼而抉擇。這種對生活事情上的抉擇,祇是屬於世俗事務的智慧,是談不上如理或不如理的世間智慧,所以稱為「俱非」。

  其次是「不如理」,這即是一般宗教師所主張的見解,好像古時的六師外道,他們各有各自的論說,或是主張偶然論,或是主張命定論,或是主張神意論,種種主張,不一而足。這些道理,依佛法看來,全部都是不如理的,與解脫毫不相應的,因此他們的抉擇,可以說是不如理的抉擇。

  佛家志求解脫,這是透過學習佛陀所宣示的教義,由此而觀察事物,確定而抉擇出它們是無常,是苦,是無我,是不淨的,並由此破除「常樂我淨」四顛倒見,解脫自身的種種憂悲惱苦、煩惱執見,這才是佛教所說「如理」的抉擇。

  這如理的抉擇,謂之解脫智慧。這是要從修習三無漏學,從修戒而入定,從入定而發慧,按部就班地學習。再透過聞、思、修的歷程,從聽聞大德們的法音,或是閱讀經典所示的法義,然後進行仔細思維,如理考察,從而生起正確的抉擇,決定所有事物都是無常、苦、無我、不淨的。這些抉擇是可以徹底解脫生死束縛的,所以說是如理的抉擇。由這智慧之簡擇力斷滅煩惱,不令再生,佛家便稱之為擇滅無為,亦即涅槃解脫,是修學的最終目標。

智慧人生

        既然人一生都離不開抉擇,我們便要學習如何作出適當的抉擇,使自己能夠活得更有意義。以下是一些建議:

一、不再猶豫

     我們要學習當機立斷,不要蹉跎光陰。如果祇是坐著分析討論問題而沒有行動的話,則永遠不會找出答案。每件事在討論之初,總會有著不同的想法。過份的思慮是會窒礙事情的進行。古代《論語》中也記載著,孔子在聽說到季文子做事要三思而後行的時候,他便認為:「再,斯可矣。」即是說其實祇須考慮多一遍便可以了,過度的謹慎祇會令人畏首畏尾,裹足不前的。這就好像著名「印度哲學家」的故事一樣。故事中的哲學家,為了抉擇要不要娶那位向他求婚的女子時,思前想後,一直考慮了十年。到他立下決心,決定要迎娶那位女子的時候,人家已是三位孩子的媽媽了。

       世間事是眾多因素而構成,我們不能完全考慮全部因素,正因為世事無常變幻,變化難料,這是世間上事物緣起的正常現象,所以再思而決定便足夠了。

二、處事無悔

  世間事情本來便是無常、難於掌控的。我們對於眼前的事物不能作出全面認知,但很多人卻自以為可以作出正確的抉擇,往往事情發生後,出人意料的結果出現了,於是在事後追悔,自責不已。

  當我們明白到,世間是緣起的,事物乃受各式各樣的因素所影響,個人並不能主宰控制一切。因此,當事情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非預期結果時,也不用懊惱,因為時光不會倒流,事情不會重來的。明白事情不是由自己掌控之後,我們學習在事前考慮周詳,一旦決定後,事情發生變數時,不再後悔,坦然接受結果好了。

三、自在人生

  人生充滿變數,抉擇是必然的,祇是決定事情是否正確,是否適當,我們不能掌控,但我們可以學習到的,便是從不斷學習佛陀教示的道理,如理地思維訓練,明白事情是緣起無常,是會最終壞滅的,是自己不能主宰的,因此在對事對人的時候,事前減少多慮,事後減少懊悔,於是煩惱減少,心無掛礙,無有憂悔,遠離幻想。

  從這方面來看,我們是可以自我抉擇,透過心志訓練,邁向一個解脫執見、輕鬆無慮的自在人生。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