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懷念我的善知識——果通法師
作者:親嚴
發布時間:2016/11/10

在學佛路途上,我遇到的善知識十分多,但至今仍不敢忘懷的,便是我的啟蒙老師 —— 果通法師。

自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工作後,由於生性內向,前途茫茫,很多時心情鬱結,苦悶不已。在我生命最迷惘徬徨的時候,惟有四處找尋思想出路,於是往圖書館借閱各種書籍,接觸不同宗教,出席不同講座,但一直找不到安心之處。終於在因緣際會之下,遇到了為我啟蒙的善知識——我的皈依師——果通上人,由此而改變了我的人生。

果通法師原籍山東汶上縣,俗姓蔡,居住台灣多年,曾任台灣佛教智光職業中學校長,早年親近慈航、道安等著名大德,又隨顯明老法師習天台經教,後遵顯老之囑,於1973年自台來港,披剃出家,同年受戒於寶蓮禪寺。受戒後,卓錫於香港大嶼山東涌羅漢寺,任監院之職。自此之後,法師十分關心青年活動,以攝化青年為己任,凡有佛教青年團體往訪或遊玩,定必親自接待,盡力講解,務使會眾完全明白為止。由於作風清新,甚受青年歡迎。當年交通不便,每次由市區往返佛寺,往往花上半天,但這也無阻學子們的熱情。每到假日,市區青年弟子,必遠涉舟車,往訪佛寺,跟隨法師學習佛法。法師更帶領一干年輕弟子,創立羅漢寺教觀學會,並於假日舉辦學習宿營,安排佛學講座,讓學子在熱烈的氣氛下一同學習。數年之間,為這裡的佛教界帶來一陣陣清新的學習風氣。

我在1976年接觸佛教,但最初兩年,對於所學還不甚了了,幸而到78年底,遇有前輩學長介紹,說在郊區離島的東涌羅漢寺,有這位果通法師,十分喜歡接引青年學人。於是央他帶領,在下一周末,聯同幾位同學,前往大嶼山羅漢寺,往訪法師,並留一宿。當天晚上,果通法師特意為我們幾位年輕人,作了一次佛法演說,內容環繞不同宗教對於輪迴觀念的探討,令我們大開眼界,印象十分深刻,也讓我見識法師的深邃學養,同時領略佛法的廣大無邊。

自此之後,我便經常前往親近法師,並在法師座下皈依三寶,又加入教觀學會,參加他們舉辦的學習營,與眾同學一起修學佛法。每逢周末長假期,我們都會遠離鬧市,或與三兩知己,或一班同學,前往羅漢寺。法師都會妥善安排住宿膳食,讓我們一眾學子,安心於此研經究典,暢論古今佛門人事。師父熟習天台教義,其思想自以天台宗義為依歸,亦因曾長時間從事教育事業,熟悉教學方法,明白青年人興趣所在,他對我們從不疾言厲色,多是循循善誘,教導我們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同學們親近法師後,感受到法師的親和力量,大多積極投入學習。

大概在1980年左右,果通法師在種種因緣下,離開了東涌羅漢寺,遷入市區,並與顯明老法師合力創立靜明精舍,志在弘興天台教觀之學,並領導一眾青年弟子合組普明佛學會,開辦佛學課程,培養青年學子,推廣佛學研究及傳播工作。法師同時又參與當時由西方寺永惺法師所辦的菩提佛學院的教務工作,為培養僧材而不遺餘力。法師更不分門戶之見,極力鼓勵弟子親近教內大德求學,又推介我和其他同修進入能仁哲學研究所,隨當代眾多佛學碩德研習佛法。其後又推動本港各佛教青年團體,於1983年初,聯合舉辦了第一屆「此岸——彼岸」弘法活動。法師對青年活動的關心,布教的殷切與熱誠,讓我等弟子們敬重愛戴不已。

我從果通上人以身作則的教導中,決定了學習佛法的方向,後來從不同大德的著作中,更印證了法師的教法,加強了我的信心。從上人之言教身教上,我學習到以下數點:一、學習佛法不可有門戶之見,要心胸廣濶,具廣納百川之心懷。二、學習佛法要循序漸進,從時地人的不同背景中,須以開放之態度,理性地學習其流變歷程。三、要從多方面的史料中,摒棄迷信的成份,選取確當的資料應用。四、近代佛門衰落之現象,其原因甚多,可從不同的歷史、社會情況探索,而這現象與佛陀正法無大關涉,我們更應以積極的態度,將正確佛法廣為傳播,從而改變社會大眾對佛教的負面形象。

可惜的是,果通法師後來身染頑疾,並於1985年4月,以六五之齡,遽然捨報,去世至今,轉眼亦已卅一年矣。尤幸法師帶領建立的香港普明佛學會,現仍屹立香江,數十年來,幹事們一直貫徹著法師向青年弘法的方針,開設各項活動,以積極活潑的方式,服務大眾社會,並引導眾生,從不同的方式學習佛法。

果通法師博通世出世法,演說佛法一向不以艱深辭句炫人,其為文淺白簡潔,善用譬喻善巧,深入淺出,說理清晰,甚受大眾歡迎。文章多於佛教雜誌刊物發表,曾結集有《普明文存》及《人為什麼應該素食》等書籍,流傳於世。

天台智顗大師在《童蒙止觀》內曾指出,若要修學止觀,首須內具五緣,謂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大師說到,善知識有三種:一、外護善知識;二、同行善知識;三、教授善知識。而教授善知識者,教謂教導,授者與也,即是教導傳授之善知識,以善巧方便,曉示教訓,使行者得大利益。我自覺在學佛過程上,何其有幸,能具此福德因緣,親近果通上人。他可說是為我啟蒙的教授善知識。更藉親近上人的因緣,讓我結識到一批同行善知識,互相鼓勵,同志同道,同修同學,為求佛法而共同修習。這也是令我一直銘感於心、頂戴懷念上人的另一原因。

我相信以果通法師的悲心與願力,無論他往生於何方世界,必然會繼續其菩薩願行之路的。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