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
作者:余愚
發布時間:2018/11/6

        學佛至今,匆匆數十年,一直到了今天,才深深覺得,現時社會的基本氛圍,安定平和,繁榮富裕,因緣具足,各方配合,實已達到百花齊放、千載難逢的一個學佛好年代。這個理想學佛的時代,可以從不同方面反映出來。現試簡單述說一下,看看大家會否同意我的說法。

 

從佛法的理論研習上看

        我們從佛教在中國流傳歷史上看,中國佛教經歷了二千餘年的傳播,雖然大盛於隋唐,但自明清以後,佛教典籍散佚,義理停滯,佛教只淪為世俗祈福的民間信仰佛教。民初以來,僧俗同心,典籍回流,高僧輩出,學者雲集,佛教開始復興起來,但隨即因政治動盪,戰亂頻繁,人心不安,研習未能持續,深入探索更不可能。直至近二三十年,社會穩定、資訊發達,學者輩出,人才濟濟,佛法的研習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並開花結果,具有高質素的研究成果也逐漸出現,各派各系論文研究甚多,碩果纍纍,令後學之士可以循之而行,進而直入堂奧。

        現代印刷技術突飛猛進,很多傳統典籍都被重新印製流通,由於編排得當、設計精美,很能吸引大眾注意,加上很多經典由大德們以現代語重新演繹,令大眾容易理解,因此不少成為普及讀物。市面上的書局亦將佛教書籍放在最當眼處,成為暢銷書籍。這亦令致學習佛教義理成為文化界時尚風氣。

 

從資訊的普及方面上看

        互聯網的確是人類近代的偉大發明,它打破了人類的區域局限,配合上個人電腦運用的普及,讓各地可以瞬間連結起來,資訊無界限,不同的資料可以互相分享,佛教訊息在轉眼之間亦傳遍各地。現代佛教資訊亦以嶄新面貌在互聯網上普及起來,人們可以透過免費資訊網站,參考各地提供的資料,得悉最新研究成果,知道各地宗教發展狀況。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讓我們可以用最少的空間,儲存大量的訊息,建立自己學習的資料庫,方便持續學習。

        最近十年,智能電話的流行,更將電子科技的普及發展推向新的高峰,於是佛學資料的分享學習更形方便,就正好像廿四小時都接通了全世界的網絡,隨時隨地可以獲取最新的訊息。

        以前往圖書館閱讀書籍也好,借圖書回家也好,雖然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因一方面交通限制,一方面數量限制,而借出時間也有限制,現時圖書館大多電子化,很多資料可以透過網上查閱,讓資訊在分秒之間,從世界各地傳達到自己手上。

 

從教徒的學問基礎上看

        現時社會穩定,安心做學問的人越來越多,各地大學都提供很多佛學研究的學位課程,從大學本科開始,乃至佛學碩士、博士,甚至於博士後研究,都方便學人就學,現時各類佛教研究學位課程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更因交通方便,很多世界級的佛學教授亦樂於前往發展地區,把佛學研究推廣開來,致使現時研習佛學的人士越見普及。以往所謂「佛教是迷信的」這頂帽子無形中亦被摘除了。專上教育增多,佛弟子的學問基礎亦越見提高,甚至博士比丘亦越來越多,這亦提升了佛教的社會地位,方便了佛教在社會中的傳播。

 

從實踐的修習方法上看

        從佛教的實踐方法上看,更呈現著百花齊放的現象。例如在中國佛教方面,不少大德將古代的修習方法重新展現,並且公開教授,讓我們可以輕易地學習不同的修行方法,如禪宗的話頭禪及默照禪法、天台宗的止觀法門、淨土宗的持名念佛、東密的金胎密法等等。

        在南傳佛教方面,各類安止禪法及內觀禪法盛行,從亞洲逐漸傳遍世界,南傳禪修大師亦開始廣為人知,無論是緬甸的、泰國的、斯里蘭卡的禪法,也流傳於世界各地,讓不同地域的學子也可以依循學習。這在二三十年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呢。

        至於藏傳方面,不少藏傳僧人更把藏傳的各類灌頂及修法,及不同派系的密法,帶到西方社會,公開廣為流傳。不同傳承的佛教修習方法,式式俱備,讓人目不暇給。

 

從導師的方便接引上看

        以前信徒要學習禪修,往往要跑入深山寺院,或飛往遠遠的佛國學習,語言溝通也是障礙。近幾年間,很多禪修營都安排在城市的道場裡進行,不同派系的高僧大德、禪修導師主動出國弘法,移船就磡,前往其他城市來指導弟子,甚至更同步翻譯成當地語言文字,便利不同國家的學子。於是各地信眾在自己居住的城市中,在不影響日常工作生活的前提下,也可以學習到各地不同系統的禪法,不用到處參學,這是十分符合現時追求效率的新世代要求。

       另一方面,禪修方法花樣眾多,每套法門都有其優點,適合不同根性的信眾學習,其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因此亦令致佛教禪修成為時下不少學子的潮流學習對象,甚至成為醫學界中對付世間部分病患的治療方法。

 

從道場的交通方便上看

        從前佛教寺院大多處於深山野嶺之中,信徒要前往參拜,往往要耗費不少時間精力。近年宗教文化發展迅速,不少道場設於市區內,而郊區道場的交通往還,亦甚為便利,信徒前往寺院道場已經是方便不過之事,加上很多寺院為吸引信眾,籌建巨大宏偉的佛菩薩像,並予以廣泛宣傳,這亦刺激以信仰為主導的信眾投向於佛教之中,參禮道場亦成為大眾時尚旅遊活動。

 

從苦樂參半的人生上看

        我們這一代人,是在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嬰兒潮,經歷了數十載苦樂參半的人生,度過先苦後甜的歲月,轉瞬亦將進入黃金歲月,可說是具備理想學佛條件的。因為上一代的老人家畢竟面對持久的戰亂及政治動盪,生活及學習條件太過匱乏,兼且佛教尚呈衰落面貌;另一方面,新一代年輕人則從沒經過貧困歲月的洗禮,對於「人生是苦」缺乏深刻的認同感,又過份強調自我為中心,很難明白佛教無我的意義。祇有我們這一代人,從戰後社會百廢待興中成長,經歷由困乏而達致安定的社會環境。我們深知世事無常,順境不是必然,因此居安思危,努力學習,不斷改進自己,令自己活得更有意義,更能適應變化萬千的時代,遇上佛教再度興盛的趨勢,客觀條件具足,故此可說是最理想學習佛教的一代人。

 

珍惜千載難逢的機會

        從現代佛教資訊百花齊放的多元化面貌,加上主客因緣具足的配合下,我們真的要掌握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好好來學習佛法。在客觀上看,我們不是沒有學習途徑,也不是缺乏資訊,反之而放在面前的經典及途徑可能有點多了。故此,從主觀上看,我們如何來抉擇佛法?如何深入經藏?如何消化吸收,化為自身的智慧?如何能持之以恆,以求進步呢?這反而是目前我們學佛輩所應該要注意的事情。一個美好時代的來臨,也要我們有所預備,調校好自身能力,以迎接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

        其實在原始佛典中,佛陀亦開示過很多不同的修習次第,讓弟子們配合學習,以期進步,其中較重要而又相應這個時代的,可算是四入流分了。在《雜阿含843經》中,佛便對舍利弗說道:「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循著這四個學習步驟來學習,便能建立四不壞淨,進而修習八正道,踏上解脫的途徑。

        因此,在目前佛教知識充滿的年代,善知識的因緣可算不會缺少,不過,教內不同宗派有相異的見地,根本立場亦有所區別,故此更重要的是如何如理思惟、抉擇佛法?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更要站在客觀理性的立場,從善知識的助緣配合下,廣學多聞,抉擇取捨,從而建立起對佛法的解脫正見,進而設定步伐,按部就班,精勤修習,以期解除自身煩惱執著。同時間,我們亦要切忌犯上貪多務得、一曝十寒、懈怠放逸、驕慢自大等毛病。這樣反覆自省,認清目標,深入分析,改善言行,相信這才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妥善途徑和正確態度吧。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