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生命中的轉化
作者:金華
發布時間:2019/11/21

       回憶學佛以來,在生命中出現了幾次明顯的轉化,令我從一個懵懵懂懂、不明事理的世俗人,轉變而成為有堅定信仰、自覺修行的正信佛教徒,相信也是生命歷程中的變化球吧。

 

皈依三寶

       學佛第一個入門之處,是從皈依三寶開始。學佛之前,我是一個只懂努力工作、工餘遊樂的青年,從來沒有任何遠大目標,亦沒有清晰人生理想。自從因緣際遇,接觸到佛法之後,可說是生命開始出現了第一次變化。

       從皈依佛法僧三寶之後,一頭跳進了佛法的大海,展開了學習的長途遊歷,在身心行為上,開始懂得反思自己所作所為,雖然仍會有一般人的工餘活動,但更多時間用在學佛世界中,學習生活從不停頓,一直在探索,究竟佛陀的啟示是甚麼?最初修讀佛教會的入門課程,假期總往寺院跑,跟隨著師兄弟們參加義工組、念佛組、福田組,協助運送物資往山區道場等,生活沉浸在身為佛門弟子的喜悅中。如是過了兩三年,雖然學到一些佛門人事知識,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師兄弟們,透過互相學習,樂也融融,但始終未摸索到義理入路之處,未能踏進佛教知識的大門。

 

學習緣起法

       過了幾年,進入了佛教研究所,開始有系統地學習佛教義理。從古今不同大德學者的課程及經論文章中,逐漸地掌握到,佛陀教學的中心,在於其緣起的教說,於是漸漸將重心放在對「緣起法」的理解上。當時覺得,佛陀所開示的「無常、苦、無我、涅槃」等法印,莫不是以緣起法作為背後支柱,緣起法乃為佛法核心思想中的核心,因此將佛教其他理法與緣起法關連起來,不斷進行思考。如是者過了一段時間,逐漸掌握到,佛法便是演繹「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道理,世事如此,歷史如此,人與事情莫不如此。

       那幾年一直浸淫在緣起的思維中,吃飯飲水都在苦苦思索,心目中似乎佛法就是緣起法,緣起法便是佛法,但仍然有隔著一層迷霧的感覺。如是者直至有一天,突然從心底裡明白到,世界便是一個緣聚緣散的現象,背後並沒有甚麼創造者、毀滅者;事物從緣而生、缺緣而滅,背後亦無一個控制者,這才是世界的本來真實狀況吧。當了解這個道理的時候,心中的迷霧驀然打開了,彷彿悟到一個普遍道理,佛陀就是體悟到這緣起緣滅的道理,從此而破除自我執見的迷惘而成道的吧?幾年之間的思維似乎豁然開朗了。當時個人好像喝了透心涼的冰水一樣,欣喜莫名,對於佛法教義的疑惑逐漸解開了。

 

對破執見

       學習佛法的最初十年,我參加了很多佛學課程,在不同的講座中,老師們都不厭其煩、詳細地演繹不同的佛教知識,讓我們如同海綿一樣,汲取其中養分。當時最喜愛的,便是中國禪宗史,常常聽老師在討論歷代高僧的悟道故事,老師跟我們一起不斷探索禪語錄背後的思路。記得當時禪學老師說到,惠能大師的禪法,是用了一套針對弟子們執著而進行破斥的對破法門,來將弟子們的執著予以即時破斥,使他們能在語言當下悟入佛道。這套稱為「三十六對法」的對破法門,是惠能南宗禪的基本教學方式,直接從對破當下使對方迅速悟入法義。這是上承佛陀四種記答中「反詰記」的演變模式,在教學過程上運用出奇不意的反詰手法,往往收到奇效。

       當聽到老師的解說後,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內心不斷思維這個法門的運用方式。直至某一天,突然體悟到,這套惠能的對破手法,豈不也是佛陀的整體教法?佛陀不就是要對破我們的執見,要我們悟入當下解脫的嗎?因此,對破法門不單只是禪宗的教學法門,甚至整套佛法莫不如此,都是以對破執見為鵠的!體會到這個道理,內心好像醍醐灌頂一般,清涼遍身,對佛陀的教法亦看到其來龍去脈了。

 

五蘊皆空

       一向以來,對《般若心經》有著莫名的喜好,接觸佛教之初,便把它背誦下來,直至滾瓜爛熟為止。日常每有空暇,定必反芻思考其中經義。每當有《般若心經》的講座,定必前往參聽,書店中若見到《心經》註釋時,也必購而讀之。日積月累,閱讀了不少歷代高僧的註釋,亦累積了不少大德的演繹看法。當然每位大德的說法,都有他的道理,只是從不同立場入路,便有不同的演繹。多年以來,對於經義都是似懂非懂的,並沒有自己的看法。

       乃至讀到明慧法師《心經透網》一書,書中直接從般若宗旨,依般若經大意來演繹心經義理;加上體悟到佛陀教示的無數法門,莫不是對破弟子執見;再從參閱《小品般若經》、《大品般若經》、《金剛般若經》等其餘般若經典後,逐漸解開《心經》奧義。往後更配合龍樹菩薩所演繹「緣起性空」之旨,對經中色空相即之義、五蘊皆空等義理漸次清晰,對般若經所說的一切皆空、如夢幻泡影等義,再沒有懷疑了。

 

以解脫為目標

       我們從皈依三寶開始,便是以學佛求解脫為目標,學習過程上當然有不同的階段,如果一直是正向於身心解脫目標的話,生命肯定會出現變化的,我們的心胸應會越見廣闊,越能容納別人意見,內心煩惱會逐漸減輕,對事物覺察力漸見敏銳,對法義的抉擇越見清晰,行為執著相應減少,順境逆境能隨緣面對,人也越來越寬容自在。反過來說,如果學佛越久,執著越多,煩惱越多,困惑越多的話,那便要自我深切反省,進而調整學習的目標與方法了。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