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作者:不息
發布時間:2021/6/18

         佛教不同其他宗教之處甚多,其中之一是世間的宗教大多強調信仰與服從,佛教則強調理性,反對權威與迷信。佛教強調智慧,以智慧了解人生現實問題,解除人生中最現實的老病死等恐懼憂慮的困擾。佛陀認為,智慧不是天生就具有的,也不是由神明所賦予的,更不是偶然而有的。智慧是要培養出來的,釋迦太子經歷多年的修習,從不同的方式來試驗,終於克服了身心障礙,成就無上智慧,解脫老病死憂苦的纏擾。在佛陀開出教化的時候,他列出成就解脫道的三大階段:戒行、禪定、智慧,簡稱為「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其中,戒行可說是一個佛教徒的修習起點與道德基石;智慧則是修學佛法的終點與成就;而二者之間的樞紐,正是以鍛鍊心志為主的禪定之學。

 

修學禪定的五大障礙

        一般人缺乏自知自制的能力,受到俱生習性的影響,在學習佛法時,往往受到內外環境的約制及影響,而構成不少學習障礙。其中最主要的障礙有五種,稱之為「五蓋」,它們遮蓋了我們的眼目,使我們不能正常思維學習佛法。這五蓋分別簡單說明如下:

        貪欲蓋:我們的內心,往往執著於當前的境界,因而遮蓋心性。由眼耳鼻舌身所對向的色聲香味觸,發展而成為對現前生活上的物欲、食欲、愛欲等等,欲望高漲,構成永無止境的享樂追求,正是障礙我們學佛的最大障礙。

        瞋恚蓋:日常生活上,我們對於違逆自我感覺而不順心意的地方,或是因持不同立場、不同觀點、不同看法的人或事等,出現忿怒、瞋恨、惱意等情緒,從而遮蓋心性。

        睡眠蓋:現代人生活步伐急促,資訊發達,時間往往不夠使用,於是休息不夠、睡眠不足、心志昏暗,一旦靜下學習時,身體便見沉重,疲累不堪,不能作正常的運用,從而遮蓋心性的發揮。

        掉悔蓋:「掉」指心念躁動,「悔」意即心生憂悔、思前想後,處事過後,輾轉反側,思潮不安,因而遮蓋心性。

        懷疑蓋:現代人的疑心特別重,對於所接觸學習抉擇之事情,往往猶豫不決,優柔寡斷,不能判斷是非、決定好惡,從而遮蓋心性。

        此五蓋就猶如天空上的五朵烏雲,遮蓋著我們的心意,令我們身心惱亂,不能建立清晰思維,不能判斷修行前路,甚至不能學習正信佛法。

 

對治五蓋的禪修方法

        禪定是可以對治五蓋的最佳方法,當然禪修法門甚多,南傳佛教更有四十種訓練方法,隨學者的根性而選擇修習。最初老師教授我們的禪定方法,是從專注呼吸的「安般念」來進行練習。從盤腿閉目、注意自己呼吸開始,經歷了無數失敗及不懈練習後,散亂不堪的心念,慢慢地可以沉澱而專注於呼吸上。心念一旦靜了下來,便很容易覺察心中出現的細微反應,從而面對心理障礙,克服對自己的困擾。而到了這時候,便看到五蓋的騷擾一一浮現,令人不安。當然,禪定的修習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是可以培養一些作用,讓行者可以降伏那五蓋的障礙的,那便是當行者進入初禪境界時,內心所出現的五禪支了。

        五禪支是指內心透過修習禪定而出現的五種正面心理作用,它們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尋」是指內心透過意志力,逐漸精確地趨向禪修所緣的目標,並且漸可停留在這個目標之上;「伺」便是內心可以停留在目標上仔細地省察著。古代有把這兩種作用譯作「覺」與「觀」的。由於對著目標不斷進行的覺觀訓練,內心愈來愈清澈而平靜,五蓋的影響力自會慢慢消退,換來的,便是遠離五蓋後所出現的喜悅、快樂與滿足感,繼而進入寧靜、祥和、專注的心一境性去。

 

行亦禪、坐亦禪

        禪定的練習不但可以訓練我們專心致志,令我們處理事情上,減少胡思亂想,辦事更能事半功倍,而在學習佛法時,更能專一心意,來思維佛陀所教示的道理。學習佛法不應該只在課堂上,練習禪修更不止在禪堂裡,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吃飯喝茶、行走坐臥之間,都能展現的祥和寧靜安然清淨的一種狀態。因此古德便有「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的說法,展現出禪者自在無礙的風範。

 

戒定慧三無漏學

        戒律的遵守可以培訓我們從行為上收斂自身,不做過分的事情,在起居飲食方面拿捏得當、知所進退。在戒行這個基礎上,繼而進行禪定的訓練,則可以教令我們在日常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收攝六根,覺觀當下,自淨其意。智慧的培育更進一步令我們建立正知正見,從內心深處擺脫執見,指向解脫的目標。

        此三無漏學的學習次第中,定學擔任著承先啟後的樞紐位置,它不但可以將行者的律儀行為轉回於內心的專注訓練,更使心意導向於寧靜平和、專一精思的方向,以便行者進而培育起清澈的正知正見,由世間邁向出世間、世俗轉向勝義、超凡入聖,踏上解脫之途。

 

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

        《佛遺教經》裡記載著佛陀在臨終之夜,對一眾比丘作出最後之教誡。佛陀教示弟子,修行必以戒為先,以制心為上。當制五根,勿令放逸,而入於五欲;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則以心為其主,故必以制心為當務之急。若縱容內心放逸,一切善行都會喪失殆盡。故佛明言,將心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制心之行,當以修習禪定為主,透過適當的方法及系統的訓練,令此心猿意馬般的浮亂心意,調伏而成為清晰專注、平靜祥和的心意。這樣,才能具備充足的條件,進而學習佛陀教導的解脫智慧,揮起慧劍,斬斷情執,悟入清澈究竟的法流。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