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鐵杵磨針
作者:余流
發布時間:2022/3/11

 

       中國人崇尚務實,以勤勞為美德。因此,自古以來,國人均以精勤作為進德修業的教導。例如儒家強調「業精於勤,荒於嬉」;道家所謂「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佛家更強調精進不放逸是行持修道的不二法門。

       在歷史的記載上,一向強調堅持毅力的重要性,正如諺語有云:「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典故在小學生課本都有記述,乃是述說李白的學習故事。相傳李白在少年時,於四川眉州象耳山求學,由於懶散之故,常常逃學。一天,他又逃了出學堂,經過一條小溪,看到有位老婦人,在溪邊正在磨著一條鐵杵。李白好奇地問她在做什麼?老婦人說,她要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李白再問:「鐵杵成針?真的可以嗎?」老婦人回答:「當然可以啦,只要功夫深便成了。」李白深深地為老婦人的毅力所感動,並反省到自己的不足,於是返回學堂,從此發憤讀書,終於學有所成。

       後來這故事成為了「鐵杵磨針」的成語,用來激勵學子,比喻只要有恆心,努力去做,無論多麼困難的事,都可以成功。

       不過這個勵志典故,在印度高僧傳記中,也有類似的修行故事出現。我們從西藏《布頓佛教史》(1) 及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2) 兩本書中,看到了不少印度歷代高僧的生平行誼,其中在無著論師的修行記述中,竟然又出現這個鐵杵磨針的故事。

       書中記載無著論師受其母親的囑咐而出家立志弘揚大乘佛法。他首先學習三藏及大乘經典,但對《般若波羅蜜多經》的詮釋不甚理解,乃發願親見本尊彌勒菩薩。於是他前往雞足山的一個洞窟中,獨個兒修習彌勒法門,以期親見上師學法,但最初三年修習中一直沒有出現任何徵兆,因此心情鬱結,出洞散心。

       在路上他遇到一個老嫗,用棉絮磨擦鐵棒作針,他遂問道:「這樣如何能磨成針?」老嫗回答言:「具毅力士夫,有志事竟成,雖難若堅持,高山亦可摧。」(《布頓佛教史》)聽到這樣的說話,無著受到啟發,於是返回洞窟奮發修行。

       三年後他仍未見到本尊,於是又離開山洞,就在洞口一眼瞥見岩石壁上的鳥巢。鳥兒上午飛去覓食,晚間回巢時,僅以翅膀接觸摩擦岩面,久而久之,岩壁竟被消磨得光滑十分。他心裡想:「嘩!這樣看來,我的努力太微不足道了。」

       於是又返回洞中著力修行,又過了三年,同樣地不見徵象,於是他又外出山洞。這次他看到了洞外的點點滴水,下面的岩石因長年水滴而致被穿了很多洞,於是他感悟自己的不足,乃重回洞內繼續苦苦修煉三年。

       如是者經過了十二年的堅持努力,無著培養起極強的定力,但由於業障的關係,仍然不見任何徵兆,他看看不是道理,終於離開山洞。

       無著走出山洞後,前往市集途中,見到路旁有一條母狗,躺在地上,下半身潰爛不堪,生滿蛆蟲,在路邊悲鳴,這樣無著內心驟然生起極大的憐憫大悲心,打算救治母狗及自割大腿肉來安置好蛆蟲時,因大悲心之故,終於消除業障,看見了金光燦爛的彌勒至尊出現在身前。後來他跟隨彌勒菩薩往兜率天學習大乘教法,通達般若經典及彌勒五論義理,繼而回來人間,將彌勒五論寫錄成文,用來教化弟子,並度化弟弟世親論師轉向大乘,共同建立法相唯識論學說。

       姑勿論這些故事是說李白也好,無著也好;是源自中國也好、印度也好,我們不必深究。總之,鐵杵磨針、滴水穿石、鳥翎磨石等等的求學求道故事,都是充滿勵志,鼓勵著學子精進前行,堅持就是力量,只要持之以恆,無論多麼艱難,藉著堅毅不屈的精神,不怕艱辛,努力以赴,終會成就目標的。

       正如在《雜阿含‧1239經》中,亦記載着佛陀開示波斯匿王說,在一切善法中,不放逸為第一善法。這也是強調在修學佛法之中,以精勤不放逸為第一動力,鼓勵弟子去努力實踐修學佛法,以達致最終解脫目標。

 

附註:

(1)《布頓佛教史》布頓著,蒲文成譯,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2)《印度佛教史》多羅那他著,張建木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3月第1版)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