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百喻經》中,有一個「二子分財」的故事,乃是談及到平等分財產的故事,其原文如下:
「昔摩羅國,有一剎利,得病極重,必知定死,誡敕二子: 『我死之後,善分財物。』二子隨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兄言弟分不平。爾時有一愚老人言: 『教汝分物得平等,現所有破物作二分。云何破之?所謂衣裳中割二分。槃瓶亦復中破作二分,所有甕瓨,亦破作二分,錢亦破作二分。』如是一切所有財物,盡皆破之而作二分。如是分物,人所嗤笑。」
那位剎帝利種姓的長者患上重病,自知快要死了,於是囑咐兩個兒子要平等地妥善分配財產。兩個兒子遵照父親的臨終遺言,在他死後將財產平分兩份,可是哥哥卻說弟弟分得不夠公平。這時就有一個老人對兩兄弟說:「我教你們一個最公平分配財物的方法,那就是把所有東西都破開作兩半。怎麼破呢?衣裳從中間割開,盤子、瓶子從中間敲開,甕、缸亦從中間破成兩份,錢也鋸開兩半,這樣便一切完全平等,一人一半了。」兩兄弟果然按照老頭教的方法,把所有物品從中間破開分作二份。這樣把東西全部分作兩份的舉措,惹來鄰人譏笑不已。
當然這是個譬喻,說出世間人的愚昧,讀者可能會譏諷那位愚癡老人,給出這個認為是絕對平等的建議,又會嘲笑這兩兄弟的愚蠢思維,會聽從老頭的說話,自以為平等地分配遺產,卻終於把父親的財物全部毀掉。
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原來很多人都認為,世間上的平等觀念,乃是建立在外在的互相比較上,認為每人都應該得到平均分配的一分,若果不平分便是不平等的,將所有東西平均分攤,才是平等的。於是根據這個看法,社會上便有著要求分配平等的聲音,著令政府要善待國民,將資源平均分配在每一個國民身上,方算是平等的,結果當然引起了不少對分配標準的辯論,互相諍議不已。
佛家則認為,平等不是從外在的互相比較而來,平等是所有眾生內在本來具有的。例如說是一切眾生皆具有的生存權利,眾生都具有的智慧覺性,眾生都具備進步的空間等等。這是從眾生自身內在所具有的平等性,人人皆可以有機會成賢成聖,當然亦有機會成魔成鬼,眾生可善可惡,可上昇可下墮。在這個平等立足點之上,眾生各自透過自身不同的因緣機遇,從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努力,不同的態度,踏上不一樣的生命軌跡。
透過佛陀的教導,我們建立起世間正見,明白生命有無盡的三世輪迴,世間有因果,有善惡行為,有聖人凡夫,明白事必有因,個人付出多少,就有多少回報。從生命的反思中知道自作自受,自求多福。若能勤修戒定慧,進德修業,便能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反過來說,若懈怠放逸,貪瞋癡生起,便會墮落惡道,沉淪苦海。
當了解到平等性不是外間賦予,而是內在本自具足的話,我們便要捨棄跟別人比較之心態,反從內觀自身來體會成佛不假外求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