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一默如雷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24/6/30

        在一個天氣清朗的早上,毗舍離城維摩居士家裡,突然來了一大批訪客,致使熱鬧不已。原來是佛陀聽到城中大富長者維摩居士病了,於是派遣文殊師利作為代表,前往探病,而當時佛陀身邊的八千菩薩五百聲聞弟子及無數天人,聞說文殊師利將前往探病,大家都想跟著去看熱鬧。於是一行人浩浩蕩蕩的來到城中維摩居士精舍。維摩居士知道大眾即將來到,乃運用神通力,將丈室內一眾物品及侍者們,全部清空,只剩下一張床,自己以疾病而躺臥其上,等待大眾到來。

 

居士病了

        這是大乘經典《維摩詰所說經》的開首情節。本經是一部探討大乘菩薩行的般若系經典。經中主角維摩居士在毗耶離城是知名長者,家財無量,智慧高超,辯才無礙,他以無數善巧方便手法,助佛弘揚教法,甚得城中官民所尊敬。最近他染病了,終日臥在床上,城中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鄰里百姓,當知悉後,都前來探病慰問。維摩居士亦因此因緣,向探病者進行教化。佛陀當時安止在毗耶離城外菴羅樹園,聞說維摩居士病了,乃派遣文殊居士作為代表,前往探病。文殊師利是教團中以大智慧聞名的菩薩,大家都期望二人見面論法時會拼出智慧火花,讓大眾受益,於是便結隊跟隨前往。

 

問病論法

        文殊師利菩薩來到維摩淨室,見到維摩居士後,在問病過程的對話中展現出大乘般若妙義,大家環繞著菩薩行而討論各方各面的問題,如菩薩生病的問題,如何慰喻染疾菩薩的問題,如何調伏內心的問題,如何建立方便與智慧的問題等等。期間更因舍利弗心念為何丈室內沒有座位?因而維摩居士大顯神通,向須彌相國的須彌燈王佛借來三萬二千師子座,讓大眾得以就座,再引申出十方世界菩薩不可思議神通教法等等。這早上讓大眾聽得滿心歡喜,受益匪淺。

         在維摩居士與文殊師利討論到菩薩如何通達佛道之後,維摩居士跟著向在座諸位菩薩拋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要求他們表達自己對解脫悟道的看法,菩薩如何悟入佛道之不二法門呢?

 

不二法門

         不二法門原意便是解脫法門,這與《雜阿含經》內佛陀所提倡的中道說遙相呼應,由最初佛陀對五比丘所說的遠離苦樂二邊的中道正行,至佛陀對弟子迦旃延所說的遠離有無二邊的中道正見,標示著佛陀教示的中道教法。不二法門正是從解脫二邊執見方面的發揮。

         於是由法自在菩薩開始,他說出從破除生滅二邊而入無生法忍,進而悟入不二法門,繼而三十位菩薩各各說出對破除二邊執見而悟入不二解脫法門的看法。三十一位菩薩之中,德藏菩薩說出了總結。他說:「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這裡說出了佛家解脫精神,正如《金剛經》中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破一切相,正是解脫不二法門的總結。

         當在座大眾菩薩說完各自的解脫見地後,維摩居士便問文殊師利:「你覺得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呢?」這時,文殊師利便說:「據我的看法,於一切法沒有言句、沒有語說、沒有指示、沒有辨識,遠離一切問答,這才是入不二法門。」

          最後,文殊師利倒過來反問維摩居士:「你又認為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呢?」

         維摩居士這時,默然無言,不發一語

    文殊師利於是感嘆說:「好啊!好啊!這才真是沒有文字語言,真正入不二法門呢!」

         維摩居士這一「默然無言」的舉措,經文殊師利點破後,大家恍然大悟,當場即有五千菩薩因此悟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一默如雷

         《維摩經》傳入中國後,亦引起國人所重視,據說當鳩摩羅什在長安重新翻譯此經時,當時有一千二百人協力參與譯事,羅什並為之講解注釋,大家都興緻勃勃,其中弟子更作筆記註釋,以流傳後世。〈入不二法門品〉被認為是全經高潮所在,而維摩居士的默然,更被認為是「一默如雷」,雖然無言,卻如雷聲之響,震撼人心。

         維摩居士這「一默如雷」的教示,正是將佛教語言教學來一個以默為說的反向教法。

 

二邊執見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為志求解脫眾生教示出徹底解脫身心執見的出世間涅槃道。不二法門中的所謂「二」,是指相待對立的概念。原始佛教稱之為「二法」,亦稱為「二邊」。這相對二法可從兩方面表現出來:第一是「相依相待性」,第二是「雙遮雙遣性」。前者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來顯示,後者便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來說明,這亦即是緣起法的流轉與還滅兩個方向的發展。

        以概念的相依相待而說明現象生起的因緣,在《雜阿含經》說明如內六入處與外六入處中,「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等的生起,皆是互相為緣而引生六識的。這二合生識、三和合生觸,乃是釋尊教示緣起規律的教法。

        另外,在《雜阿含301經》中,佛陀教示迦旃延說:世人顛倒而依著於有無二邊,唯有對二邊都不取著,遠離二邊,才能生起正見,處於中道。因此捨離二邊,乃是中道正見的一個重要教義。

    從「二邊說」可以看到,從每一概念背後必有一個相反的概念來支持其存在,如苦的背後必有樂,「苦」方能成立;無常背後必有常,方能成立「無常」;無我背後必有我,方能成立「無我」;不淨背後必有淨,方能成立「不淨」。因此這二者必然是相反卻又相成的,故稱之為二邊。

        而這二邊乃是思想概念的對立面,其本身具有相反矛盾的特性,於是同時遮破二邊執見,成為般若思想的發展方向,《般若心經》便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雙遮雙遣來顯示此中之理。

        《維摩經》這裡所說的「不二法門」,乃是說明菩薩如何破除這相對二邊執見之法門,並由此而悟入解脫。「不二法門」並非唯一之意,佛陀教示弟子法門甚多,此雙遮雙遣教學方法之開出,成為中觀思想的教化特色。

    對於「如何入不二法門」的描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古德稱為「三階論」。第一個階段由三十一位菩薩分別說出如何由相對的「二」而悟入「不二」,總結出「有所得相」便會有二,因此無所得、無取捨,方可入不二法門,這稱為「以言遣相,名入不二」;第二階段由文殊師利說出「離開一切言說概念」,才能入於不二法門,這稱為 「以言遣言,明其不二」;最後第三階段維摩居士以「默然無言」,直接顯示出不二法門的內容,可稱之為「以默遣言,而顯不二」。

    維摩居士以「默然無言」來回應文殊師利之問,這回答亦有三重意義:第一重意義便是以「默」遣「言」,顯示出真正解脫是不在語言範圍內;第二重意義則是以「無言」來遮破「言說」,藉此破除行者對言說的執著;第三重意義便是「默然」乃顯示出擺脫一切執見,從行動實踐上表達徹底解脫境界之意。

 

靈活突破

        若認為最高真理必定是離言絕慮的話,這又會落於「語默」二邊的「默」那一邊了。正如《維摩經》〈觀眾生品〉中天女對舍利弗所言:「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是故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因此最徹底的解脫必然是毫不黏著於「語」與「默」任何一邊,故語亦可、默亦可,非語亦可、非默亦可的。能明白這個道理,方可了解真正「入不二法門」的意義。

        雖然《維摩經》中這三十三位菩薩皆平等悟入不二法門,於理中並無高下之別,但維摩居士這種以「默然無言」來對破「言說概念」的手法,呈現活潑的教學方式,加上經中頻繁出現的對話機鋒語,打破一般經典刻板式的傳教方式,受到廣泛的關注。

        不二法門的教學方法傳來中國後,一方面就開演出禪宗「不立文字」的教學宗旨,另一方面亦開啟禪師以後用「非言說」來勘破「言說」之手法,甚至靈活使用「棒、喝」等其他動作,來破除弟子之概念執著,將佛家的解脫教法更趨向靈活而多元化。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